(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台灣知名導演魏德聖2023年電影新作《BIG》,因僑團盛情受邀參加第六屆「北美台灣電影巡迴影展」(NATFTF),預計到北美巡迴40天30多個城市獻映;於3月9日(周六)在洛杉磯的蒙洛維亞(Look Dine in Monrovia)劇院兩廳上映,約200多位僑胞觀賞魏導演最新的暖心之作,大家又哭又笑,留下滿滿的感動,口碑爆棚,紛紛豎起姆指反映要向海內外親友大力推薦,同時巡迴活動期間僑社發起的捐款,將用於支持台灣弱勢家庭欣賞該片,讓《BIG》-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勇士精神繼續傳遞發揮更大影響力。
3月7日從台灣出發,魏德聖抵達第一站在大洛杉磯馬不停蹄旋風掃三場,放映完畢,包括8日西北區、9日蒙洛維亞及聖地牙哥兩場,將繼續啓程休士頓等其它城市;正如行政院政務顧問林榮松盛讚:「一部好的電影可以改變社會,台灣需要魏德聖導演,他每一部電影觸角深入台灣很多被忽略的角落,透過他的電影深深影響著台灣,尤其《BIG》讓我看了最感動,大家一定要趕快去看電影。」
「BIG」寓意就是大人物,片中安排六位癌童,比一般大人更勇敢,相互支持打氣,堅靭的毅力共同勇敢面對疾病無法預期的挑戰,他們不是病童,是戰士,為想要繼續活著,對抗病魔即使戰到最後一刻從不輕言放棄的勇士。
本片編導魏德聖提及,電影故事的靈感來源,是20多年前在電視台訪問,碰到一位因骨癌截肢患者,樂觀充滿生命力,不斷做出搖滾手勢的形象,患者告訴導演:「病房裡面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想活著。」這給予魏導極大的震撼。
長達三年多的疫情,大家動彈不得,又碰上籌備多年的《台灣三部曲》資金中斷,迫使轉而製作動畫,適逢也面臨人生最沮喪的低潮,促使他決定將這個久藏於心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對他而言,編寫劇本時自己常常噴淚,拍攝本片也算是一種自我救贖的過程。
魏德聖本片定調是拍給闔家觀賞的「兒童電影」,他依舊擅長說故事,並以更成熟地技法,把本片枝節延伸至家庭、宗教、族群、生死等多元方向,巧妙編織鋪陳,悲歡離合的節奏收放有度、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圓融收尾帶來意外驚喜,觸及的深度及範圍廣泛,情節相當生活化,所以引起觀眾許多共鳴。
相較之前的史詩磅礡大片「賽德克巴萊」、賣座破紀錄的「海角七號」,對於《BIG》這部探討面對死亡的冷僻題材,魏導坦言題材類型受限,尤其觀眾對生死議題態度偏於逃避、大環境對電影不利,上映時機不佳,結果票房不如預期理想,至今還未收回成本。
索幸看完電影被感動的影迷口耳相傳,也有認同的贊助者發動包場,目前已超過一千場,還在追加進場,所以,他還是樂觀充滿信心,請大家幫忙推廣宣傳,台灣現在正溝通中,希望4月兒童節能重返院線,讓更多小朋友欣賞,得到鼓勵。
劇情通過六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家庭的癌童,以六條支線,因緣聚會同住在一個病房「618/Big」,618號兒童病房內,十分熱鬧,父母之間社會階級的歧異、家庭代溝與疏離、父母與癌童濃烈的親情、抗癌的失敗與成功、存活的喜極而泣、來不及道別的椎心傷痛,最後六個家庭守護彼此,面對出征的小勇士,重生或殞落,高潮迭起,賺人熱淚。
魏德聖電影標題「讓孩子拯救世界-BIG」,或許期盼面對各種煩惱的大人們,需向純真的孩子學習,生命是脆弱的,但意志堅強可以變得更強大。
不論是放映前由Unistar基金會的小小記者採訪,或是映後的觀眾Q&A,大家最好奇為什麼魏德聖選擇動畫呈現,孩童與病魔博鬥、死神拔河的場景? 他回答,考慮到嚴肅地生命課題,劇情貫穿除了明亮歡樂的癌症病房畫面,逗趣的劇情,孩子必需經歷的痛苦治療過程,若是真實拍攝會變得很血腥恐怖,動畫更適合傳達兒童抗癌的內心世界,充滿勇氣與希望。
本片另一看點,就是演員自然生動的演出,尤其鄭又菲、郭大睿、黃之諾、謝以樂、于卉喬等童星絲毫不遜大人的演技,可圈可點。魏德聖透露為了拍這部兒童片,培養與兒童的感情,自己也作了很多改變,例如,約法三章拍片時不能生氣、陪小孩睡午覺等規定。
大人演員包括曾沛慈、馬志翔、鄭人碩、夏宇童、黃鐙輝、王夢麟、田中千繪與范逸臣家都加盟演出孩童的爸媽,片內的豐富故事線,讓他們互飆演技,相當精彩。
3月9日劇院這場是由全美台灣人權會聯合會主辦,登高世界基金會、TUF、TJCC、洛杉磯台美商會青商部協辦,並有星宇航空、美國台灣人獅子會、聖東台灣同鄉會、南加州台灣人長輩會、台灣之歌,及九位愛心人士贊助。
當天,放映大廳場外有義賣印有《BIG》字樣的T恤、簽名海報和愛心餅乾等紀念品,映後粉絲也大排長龍,與親和力十足、配合度超高的魏德聖導演進行簽名合影。
「北美台灣電影巡迴影展」(NATFTF)接下來還有20多個場次,歡迎大家前往報名參加,預計最後在4月14日舊金山灣區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