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台積電(2330)宣布,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外媒指出,這引發人們對其半導體價格將上漲的擔憂,但實際上,美國製造的晶片可能並沒有人們擔心的那麼昂貴,這對英特爾(Intel)想分食台積電市佔的希望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台積電月初宣布加碼對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加計台積電原先計劃投資65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置3座晶圓廠,台積電將在美國投資達1650億美元,這引發一些擔憂。
《巴隆週刊》指出,先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現有亞利桑那州工廠的晶片生產成本,比台灣工廠還高出50%。
不過研究公司TechInsights日前表示,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加工300毫米晶圓(12奈米)的成本,比在台灣製造的相同晶圓高出不到10%。
晶圓價格令人困惑的1個主要根源是勞動成本。美國的工資大約是台灣的3倍,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這是晶片生產的1個重要因素。
然而,根據TechInsights的晶圓成本模型,隨著現今晶圓製造設施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勞動成本在總成本中所佔比例不到2%。根據該模型,儘管工資和其他本地成本存在很大差異,但亞利桑那州和台灣晶圓廠的營運成本之間的總體費用差距很小。
但這報導對於英特爾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英特爾希望在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的領導下,重新獲得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重要地位,並且需要吸引至少1個重要客戶。
然而若台積電不需要對美國製造的晶片收取大幅溢價,那麼英特爾的實力就會削弱。
雖然這不代表英特爾就失去了一切,雖然英特爾表示,其18A製程將有望在今年讓其在晶片製造技術上領先於台積電,但TechInsights的報導,意味著英特爾的機會又變小了。自由時報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