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市場違約率飆至新高,分析師預估整體規模高達8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5.6兆元),讓那些認為這些債券有國家隱性擔保的投資人陷入困境。
《彭博》報導,面對市政部門發行的一波壞帳,中國中央政府採取了行動,允許地方政府透過新債券,籌集約2.2兆人民幣(3090億美元,約新台幣9.9兆元),以協助向債權人償債,同時命令國有銀行提供額外的支持。
這些措施將借貸成本推至歷史新低,投資人紛紛重返市場,爭相購買債券和貸款。但仍有部份問題仍未被解決,所謂的非標準產品也就是不公開交易的固定收益投資,失敗率激增自創紀錄的水位。雖然官方並未公布該市場規模,但分析師預估高達8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5.6兆元)。
中國的城鎮、城市和省份利用「城投債(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為包括道路、港口在內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然而城投債資助的計劃卻不一定能賺錢,這使得他們必須仰賴政府的支持。
上海財匯信息技術(Financial China Information & Technology)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已有60個與城投債掛鉤的非標準產品出現違約或是面臨還款風險,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20%,來到至少自2019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發行人一般不會透露總金額,根據上海財匯信息技術統計的60起案件中,有40起沒有提供任何數字,其餘20起違約或面臨還款風險的產品合計約45.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05.7億元)。
標普全球(S&P Global Ratings)董事總經理李春燕(Laura Li)表示,儘管中國推出了系列政策來解決城投債的問題,但這些政策仍需要確保供公共債務的償還,因為這是資本市場的一部份,如果出現違約,將危及金融和社會穩定。
對於持有違約債券的投資人而言,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政府正在考慮允許地方在2027年之前,發行最多6兆人民幣(約新台幣27.1兆元)的債券,為資產負債表外債務再提供資金,藉此城投債將有可能擴大對非標準產品的支援。
許多違約的情況出現在信託業,信託基金產品通常不上市,透過銀行、券商等管道向企業、金融機構和高淨值人士銷售,投資門檻不低於100萬人民幣。他們通常每年或每半年定期、定額付款,期限為6個月至5年。
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和土地銷售銳減,地方政府資金日益短缺,城投債轉向非標產品。監管機構收緊了地方政府出售城投債的限制,迫使他們尋求替案方案。李春燕表示,儘管成本很高,但城投債肯定需要通過非標準管道增資,但他們的政策優先順序較低,因此違約率仍處於較高的水位。自由時報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