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三位美國學者獲得,其中艾塞默魯和羅賓森二○一二年合著出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當初就被看好會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果不其然,十二年後再創高峰。
艾、羅兩位教授研究千年的全球史,發現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的歷史根源?其根本的原因是甚麼?而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他們認為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根據獲獎者的研究,國家發展維護法治和財產權的「包容性體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假如是「榨取性體制」,即榨取一般人民資源以造福精英的國家,經濟成長低迷,亦既「法治較差的社會和剝削人口的制度,不會帶來經濟增長或變得更好」。
羅賓森表示,他懷疑中共是否能在維持專制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還可以保持經濟繁榮,而台灣則已在現代世界相對包容和開放的國家之列。他們這些具有遠見的理論和知識,都是國家治理的參考和Know How,甚至是地方治理與社團經營,或組織運作的一面鏡子。
這些證之當前中國的電動車、基礎建設、住房建設等及建築材料之產能過剩,均來自違反市場法則,砸重金扶持與「無錨印鈔」的惡果,不僅導致物價通膨,產業衰退,加劇地方債務危機,連帶引發各國的反制,和李克強曾直言的六億人貧窮。這就是中共國家共產主義的又一遺禍、通病。中國經濟復甦之路將再次遭遇坎坷—暴政必亡。
不過,艾塞默魯則警告,「親民主團體蒐集的數據顯示,世界許多地區的公共體制和法治目前正在被減弱。」因此,檢討在台灣之中華民國的黨國體制憲章必是國家認同與「一中框架」的亂源。因為,公平正義的憲法,才是制度長久的根基。
總之,高度民主的社會,就是少一點人治,多一點好的制度,才能避免失敗。
(作者是雲林縣議員、著有《78項議政白皮書》)自由時報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