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納斯卡線(Nazca Lines)以其巨大的動物與幾何圖形聞名,至今仍為未解之謎。近日,科學家借助人工智慧(AI)技術,在納斯卡平原(Nazca Pampa)上發現303個全新地畫圖案,包括持刀虎鯨與斬首場景,為破解納斯卡線的用途提供了新線索。
科學新聞網站《IFLScience》24日報導,自1940年代納斯卡線被發現以來,這些巨型圖案成為南美洲著名景點,也吸引了眾多考古學家與人類學家,希望解開其背後的奧秘。然而,至今尚無共識。在本次研究之前,納斯卡平原已發現430個地畫圖案,包括人類、動物與各種形狀。
納斯卡地畫分為「線條型」和「浮雕型」兩種。較大的「線條型」地畫透過移除岩石,露出下方較淺色土壤,而「浮雕型」則是用石頭排列而成。由於「浮雕型」地畫較小,且許多石頭已因風化或遺失,辨識難度較高。
據信,最早的地畫創作於西元前100年左右,許多圖案因時間推移而變得模糊不清。納斯卡平原範圍廣大,傳統考古調查方法難以全面識別所有地畫。為提升研究效率,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AI演算法,能從航拍照片中識別褪色或隱藏的地畫,尤其擅長發現「浮雕型」地畫的微弱痕跡,並因此新發現300多個圖案,幾乎使已知地畫數量翻倍。
研究顯示,新發現的「浮雕型」地畫多描繪人類、牲畜及活人獻祭場景,總體佔比達 81.6%,其中斬首場景尤為突出,還包括持刀虎鯨等不尋常的圖像。相較之下,64%的「線條型」地畫以野生動物為主,這類圖案平均長達90公尺,而「浮雕型」地畫長度則短10倍。
研究推測地畫用途與宗教儀式相關。「線條型」地畫多位於通往西班牙征服前卡瓦奇神廟(Cahuachi Temple)的朝聖路徑上,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圖案可能是納斯卡人進行宗教儀式的場地。相對而言,「浮雕型」地畫通常位於非正式步道附近,似乎與個人或小團體分享有關人類活動的訊息有關。
對於虎鯨持刀的具體含義,尚待進一步探索。
這項研究是由智利天文研究所(ALMA)和納斯卡線路研究小組共同負責的跨學科合作項目,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自由時報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