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9 9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中共產能過剩:經濟體系的自我毀滅(張怡穎)

中共產能過剩:經濟體系的自我毀滅(張怡穎)

中國的經濟現狀,無論如何美化包裝,都無法掩蓋其背後的深層問題。面對內需疲軟,中共卻選擇持續擴大工業產能,無視新需求的刺激,這不僅讓多國對中國廉價產品避之不及,也讓中國製造商在國內陷入困境。這一切,似乎都是中共經濟政策的必然結果。正如牛津經濟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Louise Loo所言,「無論你現在生產什麼,你未來都不會再生產了。」

COVID-19疫情期間,中共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重創了中國經濟。即使在解封之後,房地產危機依然未能解決,民眾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導致消費需求持續低迷。然而,中共並未採取有效措施來刺激內需,反而一再加碼製造業投資,尤其是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等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產業,試圖達成其「工業和技術強國」的目標。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目前約有25%的中國上市公司無法實現盈利,而這一比例在十年前僅為7%。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產能過剩與需求疲軟的雙重夾擊。

以隆基綠能為例,該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預計虧損48億至55億元人民幣,主要原因是光電行業的供需失衡和市場價格的大幅下降。同樣,鞍鋼股份預計上半年虧損26.79億元,原因在於鋼鐵行業的持續低迷和下游需求的不振。江蘇龍蟠科技的情況也不樂觀,該公司在2023年淨利潤虧損12.33億元,主要是由於磷酸鐵鋰市場的產能過剩和國內需求的放緩。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體系的產能過剩是可以預見的結果。北京政府通過補貼、減稅、國有銀行和投資基金將資本引導至受青睞的行業。2022年,超過99%的上市公司都獲得了政府的直接補貼,這種策略性補貼進一步推動了關鍵技術市場的競爭。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每年生產近四千萬輛內燃機汽車,約為國內需求的兩倍。這些產能過剩的工廠,不僅沒有找到新市場,反而加劇了國內企業的生存困境。

高盛的分析指出,中共優先發展的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等產業僅占中國GDP的3.5%左右,無法為數百萬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這些產業的發展,雖然看似能夠推動技術進步,但實際上卻未能帶來經濟的多元化和穩定增長。

密西根大學的中國專家高敏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從大躍進到中國房地產繁榮,產能過剩是中共治理模式的一部分,其傾向於「產能過剩」和超額完成目標的治理模式,最終只會導致經濟的內耗和停滯。

榮鼎集團合夥人兼公司中國市場研究負責人賴特認為,「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只能走這麼遠,因為最終必須有需求。」這種增長模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來經濟數據的亮眼表現,但長期來看,卻是以犧牲未來增長為代價。

中國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市場,投資海外生產,或承受更大損失繼續在高關稅的國家銷售產品。這些做法將限制中企在國內投資新產品、提高工資或僱用新員工的能力,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經濟的困境。

中共持續擴大工業產能,無視內需疲軟的現實,只會加劇產能過剩和經濟困境。這種短視的經濟政策,不僅無法帶來長期穩定的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的自我毀滅。正如牛津經濟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Louise Loo所言,中共正在創造今天的增長,但卻以犧牲明天的增長為代價,「無論你現在生產什麼,你未來都不會再生產了。」這正是中共經濟體系的致命傷。

(作者為自營商)自由時報0807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