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日賓州槍擊事件後,對於全球許多國家來說,四年前那段戛然而止的「川普時代」,恐怕即將重返的氣息已經愈發濃厚,當「川普2.0」有過半機率極可能在十一月美國大選成為事實之際,國際間主要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菁英,都開始在謀算自己國家的最大利益該如何確保、甚至擴增,台灣當然也不能例外。
在聲勢大漲後,川普涉及政策的發言跟著水漲船高,受到各方重視與解讀,六月二十五日他接受「彭博商業週刊」專訪的內容,在昨日刊出,其中有關是否保護台灣免遭中國入侵的提問,他答稱:They should pay us for defense,這段話,不管是翻成「他們應該付我們的軍費」或「他們應該支付我們國防費用」,甚至直白理解是「保護費」,其實都不是新鮮事,川普早就一再講過,競選時如此,他當總統時,台灣更已領教過。
川普在商言商、美國利益優先的「氣口」,台灣還不是最五味雜陳的;至少他形容台灣很有錢,不是貶抑的姿勢,最近才警告中國若侵台,他要炸掉北京,也不是放手的態度。若講起他對歐盟主要成員國的抨擊,那才是正面對決,例如他要求歐洲提高自己的國防預算,否則美國將不再保護歐洲,甚至揚言要退出北約。四年多前歐盟與之言詞交鋒、劍拔弩張,但對川普的不滿,也不能不當回事。
經過拜登四年的緩解,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如今要重新回憶起川普主義的種種,肯定需要耐著性子務實面對。美國做為世界警察、國際霸權,的確為此付出龐大軍費,美國也因此得到最大利益,例如美元的唯一國際兌換貨幣地位。但民主盟邦在美國建立的秩序下獲益,這也是事實,若沒有安全的全球海空運輸,台灣要怎麼做半導體生意?因此這是一個互利的關係,具有周旋的必要。
同時,川普所觸及的議題,在世界政治局勢轉為民主與極權兩極對抗的此刻,有其不可諱言的正當性,台灣必得要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檢討國防支出佔GDP的比例,不僅應提出具體承諾,也要勇於要求美國比照以色列的待遇,縮短時程,優先出售最先進的軍武給我們,並提供軍事技轉,讓台灣可以擁有更多自主研發的空間,才是起碼的對等談判。
面對美國可能的政治變化,所謂遇強則強,台灣未來對美的政經交涉隊伍,很需要連帶在強韌性上顯著提升,有效地把台灣利益與美國利益綑綁在一起,以運用台灣的優勢與籌碼,做為力爭台灣利益的底氣。例如,台灣拿走美國一○○%的晶片業務?這是全球化之下,由美國主導的分工結果;美國買到便宜又優質的晶片之餘,這些年早也在著手「美國製造」,結果呢?更加證實台灣是世界不可或缺的關鍵拼圖。這不該是拿來鬥嘴鼓的材料。
經驗告訴我們,在前一個川普時代,與其緊盯川普,不如掌握整個川普團隊,比較切合實際;今後若再有川普第二任期,在副手由范斯出爐後,模式想必也相差不遠,台灣提早因應,可做出最好的準備。自由時報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