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7, 2024
Home專欄Beckon從新聞流氓到專業媒體的最後幾里路(Beckon)

從新聞流氓到專業媒體的最後幾里路(Beckon)

Beckon

約半個世紀前,台灣常稱新聞記者為「新聞流氓」 。經民主前輩們幾十年來的努力,台灣終於享有民主自由後,這名詞已少有人用。

民主與媒體就如唇與齒相互依賴。沒有民主自由就無言論自由、無新聞自由。沒有優質的媒體,就無優質的民主。媒體可以深深的影響到社會輿論,透過資訊的傳播教育選民、保護人權、促進不同陣營的相互容忍與包含、形成社會共識、消除貪腐、建立並確保一個透明且負責的政府。

但是媒體如果透過不實與偏頗的報導,挑起助長社會的偏見、猜忌、相互不信任、甚至仇恨,會使人民認為媒體與政府都是在專營私利,對媒體與政府失去信心,進而懷疑民主制度的存在價值。甚至讓專制制度有機可乘取而代之,而失去民主、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由此可見媒體影響力之大。如果權力的定義是影響他人的能力,自由媒體就有巨大的權力,也因此受到法律的保護。 但是有權力就有責任。媒體有盡責的義務。

最近幾年中國發生好幾次暴力襲擊事件,造成嚴重傷亡。BBC中文網站的有關報導沒用「恐怖襲擊」與「恐怖分子」的字眼。引用中國官方報導使用的「恐怖襲擊」字眼時,也在這四個字加上引號。BBC因而受到同情支持「恐怖分子」和「恐怖活動」的質疑。BBC對這些質疑的解釋,剛好指出了台灣媒體尚須努力之處。

BBC要求其編輯與記者,在提供新聞資訊時必須恪守編輯獨立、客觀中立、不偏不倚的原則,並將之當為核心價值。「不偏不倚」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真實、準確、平衡、客觀、公正、開放、透明及保持距離的多個元素。此外還强調,要以平衡及不偏頗的方式反映廣泛及不同的觀點。

不過「不偏不倚」不是不能報導有爭議的話題或新聞事件。也不僅只依證據對新聞事件作出公正的判斷。記者可以評論新聞事件。但評論不是表達報社、編輯或記者的觀點或立場,而是記者以其觀察的事實作爲根據作出的專業判斷。更重要的,評論的目的是要針對新聞事件展現重要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提供更寬廣的視角,讓讀者與觀眾能根據所獲得的資訊,自己判斷是否同意這些觀點與看法,促進理性的討論。要達到這目的,媒體報導與評論時不該使用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甚至反映了濃厚的政治立場和觀點的語言文字。

新聞工作者主要責任之一是過濾資訊,判斷所得資訊的可靠性,不被意見或謠傳誤導,避免媒體成為傳聲筒或閒話廣場。這樣才能得到讀者與觀眾的信任,才能有別於氾濫的網路新聞。

台灣媒體報導的深度不夠,違反媒體倫理利用各種手段來增加收視率與發行量,及為了政治立場與私利來歪曲、扭造事實之現象久被詬病。維基百科「台灣媒體亂象」的說明就佔了16頁之多。

如果國家是一部汽車,媒體就是汽車的第4輪。如果第4輪有病,未能有效的監督輔佐其它3輪的運作。行政、立法、司法就會出錯。以立法院為例。總質詢的制度是要讓立委透過詢問的方式,來了解國家的需要,辯論政策,制定政策。但是立委們為了媒體曝光,猛搶鏡頭佔主席台、舉大字牌、火花四射、花招百出,經常使質詢內容流於瑣碎,甚至荒腔走板。如果媒體能盡責「不偏不倚」,以嚴肅的態度處理這些明顯的作秀,報導時加上多元性的評論,相信對台灣立法品質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助益。

台灣媒體被批評得已經「皮」了,又受到中國市場與親中資金的影響,我們很難期待媒體自動自發改善自己。主管媒體的國家通訊委員會委員又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提高媒體品質剩下的唯一方法是透過公民監督與制裁,達到去蕪存菁的效果。例如有識之士可以針對各主要媒體設立媒體無法控制的網站,讓網民留言批判媒體的報導,加壓媒體改善。甚至也可針對不同的領域和議題設立網站,讓它成為社會批評與折衷的論壇。

一個人憑己之力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消除台灣媒體的百年積弊。但是眾多的人如果能一步一腳印努力不懈的耕耘,終會有聚水成河聚河成海的效果。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