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基金會忝為「罷薇總部」,讓我有機會深入觀察了解罷團的運作;甚至參與選後的療傷懇談會,進而更深刻體會志工朋友們的受挫心情和對未來的期望。
一位曾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年輕女性在懇談會中問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我們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卻全盤皆輸,我們到底改變了什麼?比我們更年輕的世代正在接受小紅書、抖音和統媒、柯昌的洗腦,我們又該如何來搶救或影響這些年輕世代?
這些問題逼使我凝神以對。我試著探討此次罷團所帶出的公民運動能量,究竟意義和影響如何?台灣的選舉是讓民主更深化或更黏固於原有的黨國(國民黨)版圖樣態?台灣的民主是否岌岌可危甚至倒退?民進黨該如何修正精進?
一、罷團公民運動撐出超乎想像的社會能量:這場戰役,罷團陸戰隊全力挺進敵區的無畏勇氣與街頭表現,配合空戰靈活多變的創意和即時傳播,是極為成功的;也捲動起遠勝於民進黨空戰更具擴散力和感染力的社會能量。在清晨黃昏、在市場街頭、在寒風大雨中,他們永不放棄、奮戰到底的身影,一而再再而三在網路上傳送,蝴蝶效應般感動了成千上萬的台灣人;也讓各行各業在選前一週陸續挺身而出表態支持;甚至把罷免對象逼到面露驚恐。
這些國民黨的被罷者個個驚慌失措討救兵,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最後是如何過關的?如果不是國民黨綿密的組織網絡全面啟動救援,這些人恐怕難逃劫數。
二、國民黨盤根錯結的組織網絡:罷團的陸空戰並沒有輸,主要是輸在國民黨的組織戰。國民黨統治台灣五十年所建構的組織網絡依然盤踞在社會各個角落,深深影響民主選舉的結果。這個政黨從早年選舉作票、買票到這次的集體作弊造假死人連署,黨性基因完全沒變,而且他們的選民似乎也不介意,集體喪失道德感。只要黨的組織系統發出一個圖卡「如果你沒有站出來支持不同意罷免,將會失去一萬元、五天假、警消加薪,年輕人要上戰場」,透過層層疊疊的組織網絡不斷傳送給支持者,然後票就催出來了。
國民黨的地方組織網絡最少有十五層以上,包括:農會、漁會、水利會、產業公會、職業工會、青商會、婦女會、家長會、宮廟、軍公教、警察、義消、區長、村長、鄰里長、地方黨部小組長等。這些地方社團組織和地方派系長期以來在國民黨的餵養挹注和掌控之下,成為選舉時支持國民黨的鐵票部隊。這也是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始終難以扳倒的根本因素。
然而,國民黨的組織網絡和地方派系是否完全牢不可破?倒也未必。台南、高雄和屏東因為民進黨的長期執政,最終也慢慢瓦解了當地的地方勢力。所以重點在於:當你掌握執政權時,該如何善用行政權來扭轉組織的劣勢,甚至進一步擴張地方組織盤勢?
三、理念公民VS.利益選民:我們和另一半人民處在同一個國家,卻彷彿生活在平行時空的兩種人。我們深切在乎民主憲政體制在國會被嚴重踐踏和摧毀,以及藍白和中共裡應外合的亡國隱憂,所以我們站出來搶救民主和捍衛台灣;但卻也有另一群人擔心「一萬元和五天假不見了」而出來投票。這就是台灣當前的政治現實:為數可觀的利益選民遠超過理念型公民。台灣的民主很成熟嗎?恐怕未必。
四、民進黨必須善用行政權,更要強化空戰實力:既然利益選民始終都左右選情,民進黨必須懂得如何善用行政權推出「讓人民有感的利益政策」,還要不斷重複傳播讓人民琅琅上口。例如「高中職免學費」和「六歲以下育嬰補助每月一萬三千元」等。這是讓所有家庭都受惠的政策,但大多數人民都無感或忘記。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沒有宣傳到每個人的心坎裡。
再者,中共小紅書、抖音和統媒的聯手認知作戰,已大量攻佔年輕世代的眼球和腦袋,民進黨必須拿出對策因應並強化空戰實力,否則我們可能會加速失去年輕世代。
五、卅一組罷團「公民之眼」繼續「緊迫盯人」:有人問,罷團可以做些什麼讓這股公民力量不要潰散掉?淺見建議,罷團的公民力量雖沒能罷掉國民黨立委,但若能繼續以「空戰」展開「緊迫盯人」戰術,盯住這些人在國會的一言一行,做圖卡、短影音嚴厲監督,讓他們在未來三年「沒那麼好吃睡」,宛如芒刺在背。若他們在國會繼續橫行霸道,未來三年「言行全都錄」,也許下次選舉就會慘遭滑鐵盧。
「志工朋友問:我們到底改變了什麼?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淬鍊後,我們已蛻變成為一個更堅強、更勇敢、更有韌性的人;同時,我們也帶給社會上和我們同樣平凡的人更有信心,原來我們也可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不平凡的公民力量。
全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改變歷史的永遠都是少數人。都是由少數人開始倡議、發動革命,逼使權力者交出屬於人民的自由權利,最終也逼使整個社會往更進步的境界邁進。台灣的民主發展歷史如此、美國的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如此;全世界亦然。
社會中的少數人,就是創造歷史的人。只要這些少數人始終堅信價值和信念,堅定不移地繼續前進,少數終究會成為社會的主流民意,成為改變社會最關鍵的力量。
我們只是輸了一場戰役,並沒有輸掉我們所堅信的價值和信念。我們就是創造歷史的少數人,理當抬頭挺胸、引以為傲。只要心還在、對台灣的愛還在,路就會繼續走下去;心中所捍衛的價值信念,依舊是熊熊火炬,繼續引領著我們蓄勢挺進!(辜寬敏基金會董事長)自由時報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