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汽車排放標準、取消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補貼
川普政府於2025年上任後,對美國汽車產業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變革,特別是在汽車排放標準、電動車(EV)與混合動力車補貼以及進口汽車關稅方面。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美國汽車製造商和市場,還與過去雷根政府時期對日本汽車製造商的限制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反映出川普政府試圖避免陷入中國主導的電動車電池供應鏈遊戲的策略。以下將分析這些政策的影響,並引用Porsche保時捷電動車銷售低迷及Mercedes Benz EQ系列失敗的案例。
首先,川普政府放寬了歐巴馬(Obama)時代的汽車排放標準。2020年,川普政府已通過《安全可負擔燃油效率(SAFE)車輛規則》,將汽車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每年僅提高1.5%,遠低於奧巴馬政策的每年5%。此舉降低了汽車製造商的合規成本,但也引發了環境團體的批評,認為這將加劇空氣污染。2025年,川普政府進一步取消了拜登政府設定的2035年50%新車為零排放車的目標,同時暫停了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聯邦資金分配。這表明政府傾向於支持傳統內燃機車輛,特別是高利潤的燃油皮卡和SUV,而非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
其次,川普政府取消了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聯邦稅收補貼,特別是每輛車最高7,500美元的消費者稅收抵免。此舉直接影響了電動車的市場需求。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Jesse Jenkins研究,若無補貼,到2030年美國道路上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將減少830萬輛。保時捷的Taycan電動車銷售表現不佳,未能達到預期市場份額,Mercedes Benz EQ系列也因高昂價格和消費者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擔憂而銷售低迷,凸顯了補貼取消對高端電動車市場的打擊。
此外,川普政府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特別針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等國,對中國零部件則加徵145%的關稅。這些關稅旨在促進美國國內汽車製造,但可能導致車價上漲,影響消費者負擔能力。例如,通用汽車(GM)、福特和Stellantis預計因關稅增加的成本將達420億美元,每輛進口車平均增加8,600美元的成本。相比之下,雷根政府在1980年代對日本汽車實施的「自願出口限制」(VER)最終促使日本車廠如豐田和本田推出Lexus和Acura等高端品牌,通過在美國建廠規避限制並獲得更高利潤。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同樣推動外國車廠在美國投資設廠,如現代汽車計劃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
最後,川普政府強調美國的石油和資源優勢,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的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中國在電池關鍵礦物開採和加工方面占主導地位,而川普政府通過支持國內關鍵礦物項目(如內華達州的Rhyolite Ridge鋰項目)來增強美國的供應鏈獨立性。這一策略旨在確保美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同時利用國內資源支持傳統燃油車市場。
總之,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將重塑美國汽車產業,短期內可能提高車價並抑制電動車發展,但長期或促使更多製造商在美國設廠,類似雷根時代的日本車廠策略。然而,環境成本和市場不確定性仍需密切關注。(前僑務委員)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