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6 7 月, 2025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國民黨威權基因 難以轉型現代政黨( 嶼明 )

國民黨威權基因 難以轉型現代政黨( 嶼明 )

在今日民主社會,政黨的正當性來自於人民的選票、清晰的政策願景與對公共利益的承諾。但國民黨長年無法完成政黨現代化的關鍵,不是因為資源匱乏,也不是選民不理性,而是其組織體質來自威權統治的內建邏輯──一種不需要說服人民、不需要願景規劃、只需要內鬥奪權的結構。

一、威權時代的國民黨:不用說服,只需控制

在黨國體制下,國民黨不需要競爭選票。它掌握整個國家的行政、立法、軍警與媒體資源,反對者被噤聲、異議者被排除,政策是上對下的命令,而非下對上的回應。這種政治文化形塑了黨的兩大特性:
服從壓倒討論:組織強調「聽命」而非「辯論」,凡有異議即為不忠。

內鬥取代問政:沒有選民的市場競爭,黨內升遷靠的是「鬥贏對手」,而不是「說服社會」。這種結構下的政黨,根本不需要願景,也不需要理解社會──只需要控制節點、掌握資源,並打擊潛在敵人。

二、轉型失敗:外表參加民主,內核仍是權力機器

黨外運動催生了台灣民主,但國民黨只是被迫「放下權杖」,從未真正學會如何在民主體制中運作:民主制度對它來說只是選舉技巧,而不是信念承諾。選民支持被視為手段,而非組織存在的依據。選輸的反應不是檢討政策,而是醞釀內鬥與抹黑對手。這就解釋了為何國民黨在歷次選後,總是出現「逼宮主席」、「派系角力」、「路線混亂」的現象──因為它仍然活在威權思維下,將黨的未來寄望於「換一個人就能贏」,而不是「說服社會為何你值得信任」。

三、現代政黨的基本功:願景、責任、連結人民

一個現代政黨要能持久運作,至少必須具備三種能力:第一、提出清晰的國家願景:你主張的未來社會是什麼?你的政策如何達成它?第二、對人民負責的問政能力:進入議會不是為了情緒表演,而是為人民監督執政、提出替代方案。第三、社會對話的連結能力:願意下鄉、進社區、與年輕人對話,理解台灣當代的矛盾與痛點。但國民黨長年缺乏這些能力,因為它過去太習慣人民聽話,而不是學會如何傾聽人民。

四、激進化與紅統化:戰鬥藍的興起不是救命,而是病徵

國民黨之所以走到今日的困局,表面上是「選不贏」,實質上卻是「不願改」,更深層是「無法變」。這個黨的老一輩,從未真正理解什麼是民主體制下的政黨該有的角色。他們的思維仍停留在「政權應該還我們」,而非「我們要重新說服社會」。這種不轉型、不革新的老派心態,為戰鬥藍的崛起提供了溫床。因為:當核心無能給方向,邊緣聲音就會變大聲。當黨中央不敢對中國表態清晰,紅統派就趁虛而入。當黨內沒有現代改革者,激進表演者就成為話題中心。

戰鬥藍並不是國民黨的新希望,而是國民黨的崩壞徵兆。他們靠的是情緒動員、話術操作與表演問政,短期雖然能吸引眼球,長期卻會讓整個政黨:被貼上「反智」、「反民主」、「親中」的標籤;與中共的統戰話術漸行漸近,形象日益紅統化;失去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信任與基本票源。這就是新黨化的命運軌跡──聲量一時、路線極端、群眾萎縮、最後泡沫。

國民黨老一輩不肯轉型,讓戰鬥藍有了舞台;戰鬥藍雖聲勢短暫,卻可能帶走整個國民黨的未來。一個不願進化的政黨,最後只會變成歷史的註腳,不是執政的選項。

五、國民黨的時間錯置:社會已前進,它還留在威權時代

台灣社會早已變化:年輕人重視自由、性別平權、國家主體性;中產階層關心國際趨勢、民主制度與全球定位;而國民黨卻還在打「和平統一」、「九二共識」、「黨國光榮史」這種與現實完全脫節的牌。結果就是──他們越努力,社會越排斥。不是因為社會變壞了,而是國民黨沒有跟上時代。

六、結語:從未做過人民政黨,何來人民的支持?

國民黨讓人討厭,不是因為他反對政府,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為人民而反對。國民黨曾經是統治者,但從來不是人民的代表。如今它失去了政權,卻也失去了反對的格調與方向。台灣需要一個能監督執政、提出對策的強健反對黨,但前提是──這個政黨要先把自己當成為人民而存在的民主組織,而不是一個懷念權力的政治遺跡。

(作者為開業建築師)自由時報0717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