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基隆選出的立委林沛祥,最近貶低罷團為「社會邊緣人」,還說罷團是「狗狗的,吃壞肚子所出來的東西」,不僅觸怒所有罷團,也得罪宗教信仰者。最近白沙屯媽祖繞境,有三十二萬多人追隨,他們除了祈福之外,難道不是感念媽祖「濟弱扶傾」、照顧「社會邊緣人」的慈悲心嗎?
基督宗教來的舊約聖經,不只要人們為啞巴開口,為一切貧窮人伸冤,捍衛窮人及權利(箴言三十一:八—九) ,同時警告權勢者不可欺壓貧窮人,否則就是輕蔑、侮辱造物主(箴言十四:塞十一)。箴言強調,富有者應顧念貧困者、社會邊緣人,並給予賙濟。
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五:三十一—四十六敘述,在最後審判中,耶穌審判人類並非基於其信仰有多敬虔,而是他們是否有滿足人類需求的具體行動:有無為飢餓的人提供食物、為口渴的人提供飲水、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為赤身裸體的人提供衣物。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就是關愛窮人、照顧社會邊緣人。
二世紀的教父游斯汀 (Justin Martyr) 在《辯護文》寫著:「富裕而樂意的人,按各自認為合適的方式捐贈;收集到的錢財存放在主席那裡,主席救濟孤兒寡母、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而貧困的人、被束縛的人和寄居在我們中間的陌生人,總之,照顧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在四世紀,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基督徒仍是運用其多餘的財富來救助窮人。當時基督徒的想法是,給窮人禮物就如同貸款給上帝,而為永生付出非凡利益的人,確實是一項非常好的投資。教父巴西爾(St. Basil)在卡帕多西亞建立的「醫院」,和教父埃德薩的拉布拉(Rabbula of Edessa)在敘利亞東部建立的類似機構,都是照顧社會邊緣人的例證。
在台灣,有宗教信仰者,不論是媽祖或耶穌的跟隨者,倘若自覺是照顧「社會邊緣人」的信仰實踐者,那麼我們就基隆見,與被貶低為「社會邊緣人」的罷團,齊來罷免自以為是百分之一精英的立委林沛祥!
(作者是前台南神學院院長)自由時報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