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1 5 月, 2025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非核家園將成真 重啟核電不可用謾罵取代討論( 汪志堅 )

非核家園將成真 重啟核電不可用謾罵取代討論( 汪志堅 )

核三廠二號機即將於五月十七日除役,這是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象徵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雖然核能在整體發電中目前僅占約百分之三,但這個象徵性的轉折點,部分擁核者卻激情反彈,甚至針對經濟部長進行人身攻擊,這些激烈動作的背後,其實反映出對非核家園政策可能落實的焦慮。

過去一年來,有關電力政策的批評幾乎都執著於「重啟核四,一切問題就能解決」的簡化論述。經濟部已多次澄清,目前電力備載容量充足,但擁核者仍聲稱「核電除役即缺電」。即使台電虧損是因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所致,擁核者仍硬將原因歸咎於核電除役。即使火力發電碳排係數與空污已逐年改善,擁核者仍將空氣污染問題歸咎於電廠。談到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擁核者的答案仍是重啟核電就不用再生能源。談到天然氣接收站的必要性,擁核者主張重啟核能就不用天然氣接收站。所有電力政策,擁核者一律主張「核電萬能」,彷彿重啟核電就能一勞永逸。

經濟部長曾表示「台電虧錢有很多原因」,從財報可見,除了國際燃料上漲,立法院刪減政府補貼亦加劇台電虧損。部分人士卻以此為由,操作輿論要求延役核電,將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刻意淡化,也刻意忽略核能的風險與核廢料的處理成本。

部分台電員工參與街頭抗議,固然是言論自由,卻無法代表台電公司立場,更無法否定政府既定的能源轉型方向。非核政策不等於反科學,而須考量台灣地狹人稠、難以承受重大核災風險的現實。福島核災已證明,一旦發生核事故,即使是高科技國家也無法全然掌控,受災面積往往遠超過預期。台灣若面臨同樣災難,後果恐難以承受。

核能技術並非洪水猛獸,未來的新一代核能若能通過安全性驗證,或可成為能源選項之一。然而,這需要完整規劃與專業審議,不該以情緒性批判取代理性討論。行政院長也曾表明,政府對新核能科技「非常開放」,但這與動輒要求部長下台、以政治手段逼迫政策轉彎,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作者為台北大學教授)自由時報0502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