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政治的運作中,審慎拿捏公權力的使用界線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課題。當這道防線被跨越,不僅傷害法治,更褻瀆了民主精神。基隆市民政處長張淵翔因違法使用戶政資料以「助攻」罷免在野黨議員,正是令人憂心的案例。
冰山一角的個資危機
張淵翔已承認不當使用戶政系統資料,協助特定政治勢力進行罷免連署,此舉嚴重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且涉偽造文書。是否只是個人單獨犯行,或背後有更複雜政治操作,迄今仍撲朔迷離。
張淵翔雖已認罪,但在基隆街頭巷尾談論的卻是:這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無論如何,此事都暴露謝國樑治理的市府,對市民個資有很大的上下其手空間。戶政資料的管理,原本有嚴格存取權限與稽核制度,一個人要大量取得資料並不容易。疑點在於:張淵翔踩紅線行徑,是否有組織性的他人參與?謝國樑身為直屬長官,是否知情?甚至有無指使?都亟待釐清。一連串質疑,讓基隆市府已經輸掉信任。
危機處理引發質疑
更令人擔憂的是謝國樑市長對的危機處理方式。謝直到事件擴大發酵才「接受」張淵翔的辭職,而非第一時間主動調查暨追究責任。迄今,謝市長連一句正式道歉都沒有,甚至還說「刑法我很熟悉且謹慎」,讓市民傻眼,也被外界批評「太過閃躲、太過輕描淡寫」,不僅無法消弭公眾對市府公權力濫用的疑慮,更讓人覺得謝國樑心存僥倖,沒把市民憤怒當一回事。難怪地方傳言,「張淵翔認罪後立即向謝國樑市長請辭獲准,讓市民覺得似曾相識,認為切割、甩鍋的套路又來了」。
政治盤算與地方治理不可承受的重
在地人都知,張淵翔是前市長張通榮的兒子,讓張淵翔進入謝國樑團隊,原本是盼互利共榮,如今變成切割,死道友不死貧道,在地方政治打滾大半輩子的張通榮會怎麼想?吞得下這口氣?張淵翔雖去職,餘波恐續盪漾。
張淵翔事件已遠超過一個民政處長的去留,它暴露出地方政府在個資保護、政治中立及危機處理等多面向的嚴重弊端,此事發生在台灣地方罷免攻防漸趨白熱化之際,濫用公權力打擊政治對手絕對是民主不可承受的汙點。
民政處長請辭絕非事件終點,反而是正視問題的起點。眼看明年就是地方大選年,希望基隆市府治理鬆散的悲劇,能讓各縣市地方政府引以為戒。
(作者是退休公務員)自由時報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