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2 5 月, 2025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作弊被抓的最大聲(吳芥之)

作弊被抓的最大聲(吳芥之)

一群學生因行為不當面臨留校察看,部分人竟然又在關鍵測驗中舞弊,遭到舉發後竟然鼓動同學包圍校長室抗議。這種行徑,正是日前在野黨發動四二六「反綠共.戰獨裁」遊行的本質。

人非完美,尤其「政治從業人員」。為了吸納政治資源,各種攻防操作往往禁不起在陽光下檢驗。公民團體針對表現欠佳的民意代表而發動罷免,正是憲法賦予人民的矯正機制。依循遊戲規則,大家各憑本事運作罷免無可厚非,但作弊不可取。在野黨大量「死亡連署」的違法行為,破壞了遊戲規則;被舉發移送後,不僅包圍地檢署,還號召群眾凱道集會,將司法調查導向政治迫害,這種惱羞成怒,「見笑轉生氣」的行徑,徹底暴露其對民主法治的低落素養與投機心態。

在野黨的作為日趨呈現黑幫化的傾向。在其所推動的罷免案中,指派毫無政治歷練的年輕人擔任領銜人,卻在事發後迅速切割,聲稱抄名冊是領銜人的個人行為,根本就是幫派分子「大哥有事,小弟頂罪」的SOP。幫派裡出面頂罪的小弟甚至還有「安家費」,在野黨高層卻對遭約談偵查的無知年輕領銜人不聞不問,直至火燒到「大人們」後才有動作,更凸顯在野黨比幫派更不講江湖道義。

在野黨提出的罷免案中,有高達1,923件死亡連署,不但有高雄領銜人公開承認抄黨員名冊沒有錯,也有實際執行人自承偽造連署簽名,更有立法委員說「偽造文書」沒這麼嚴重。足見在野黨確有死亡連署、偽造文書的事實,甚至涉有組織犯罪之嫌,高層對此也知之甚詳。那麼,四二六上街頭是在訴求什麼?

政黨要遂行政治目的而動員群眾是常態,但被動員者是怎麼想的呢?如果只因為討厭執政黨而對在野黨的違法事證視而不見,便不分是非地上街頭抗議,試問,難道也要教家裡的小孩「作弊不是大事」、「人多一起闖紅燈沒關係」嗎?政治扭曲人性,莫此為甚。

除了以罷制罷外,在野黨為了舒緩罷免壓力,積極推動去年超徵稅收5,283億元的「還錢於民2.0」,要全民普發1萬元。

全民普發現金看似皆大歡喜,實則違反公平原則。課稅的精神在於「量能課稅」,而「全民普發現金」則背道而馳。根據立法院2018年的資料,全台有超過一半的申報戶綜合所得稅稅負為「0」,估計有322萬戶完全免稅;再加上部分低所得、低稅負者,推估繳稅未逾1萬元的申報戶比重應逾六成,約400萬戶以上。

未繳稅或少繳稅者卻能收到高於所繳稅金的「退稅金額」,怎麼看都跟公平正義無關。如果要照顧社會低收入或弱勢者,應循社福系統制度性地提供支助關懷,而非以財神爺之姿濫發一筆意外之財,讓他們對來年發錢、年年發錢產生不當期待。

此外,政府總稅收不僅包括綜合所得稅,還涵蓋營所稅、營業稅、證交所、貨物稅等;2024年的綜所稅實徵金額為8,222億元,占總稅收的22%。若以此比率計算,即使要還錢於民,也該從去年超徵稅收5,283億元的22%,約1,162億元,來動腦筋,即每人約5000元。

普發現金如果成為常態,民眾可能會將其視為「固定的額外收入」而用於儲蓄或國外消費,以致刺激經濟的效果會逐漸減弱。有研究指出,疫情期間發放消費券等有使用期限的工具,更能刺激短期經濟。

事實上,突襲式地普發現金是最沒效益的政策,短期間雖然能刺激民間消費,但如前所述,除非年年發,否則就是一次性地爆發,難以為繼。

普發現金無法從根本改善民生,更無助於縮小貧富差距,純粹是不用功的政客最「廉價」的政策買票工具。所謂的廉價並非指整體社會資源的支出,而是指立委無需認真研究法案,提出真正福國利民的政策,而便宜行事的成本。這種民意代表,留他何用?!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企管博士候選人)自由時報0428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