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 5 月, 2025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川普、關稅、台灣與晶片(韓儒伯)

川普、關稅、台灣與晶片(韓儒伯)

Rupert Hammond-Chambers

談到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現況時,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們(台灣)從我們這裡偷走了(半導體產業)。他們從我們手中奪走它,不過我不怪他們。我反而佩服他們。」在此之前,川普總統在白宮的一場活動中,邀請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出席,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擴大投資一千億美元。這項承諾使川普收斂此前批評台灣的言論,並暫緩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然而,我們現在知道,川普政府又啟動一項針對半導體的「貿易調查」,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產生新的關稅措施。

中國侵台若成 衝擊全球政經

川普總統一貫強調半導體產業對美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主張有必要擴大和深化國內製造量能,涵蓋人工智慧(AI)與量子運算等尖端應用所需要的高階晶片。為了強化其政策主張,他威脅將對晶片徵收廿五%至一○○%的關稅,這不僅對台積電構成沉重壓力,也關係到整個美國半導體生態系。

台積電在高階晶片領域掌握幾近獨佔的地位,全球九十%以上的高階晶片都是由台積電生產,而且幾乎全數在台灣製造。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加深各界對供應鏈可能中斷的憂慮,甚至擔心一旦這個共產國家成功入侵台灣,其半導體產業可能被納入中國經濟體系,引發更大規模的全球性科技與地緣政治衝擊。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今年二月在巴黎發表演說時指出:「川普政府將確保最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在美國本土建造,使用由美國設計與製造的晶片。」為實現此一目標,美國勢必要與台灣密切合作,因為台灣是美國在人工智慧硬體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是美中科技競爭中領先中國的關鍵。然而,令人憂心的是,一旦美國和台灣密切的夥伴關係發生變化,台灣半導體生態系恐將被北京所接收。利害關係之大,不容忽視。

美中AI大競賽 台灣角色關鍵

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的園區,預計將興建六座晶圓廠,整個建廠工程將持續至二○三○年代。在此期間,美國仍將高度依賴台灣科技產業的支持。事實上,即使亞利桑那州園區完工,全球大多數的高階晶片仍將由台積電在台灣生產。

與此同時,在次世代應用硬體與軟體領域居於全球領導地位的輝達(Nvidia)也宣布,將與鴻海合作,在德州休士頓(Houston)設廠,並與緯創在達拉斯(Dallas)共同打造AI超級電腦。這項重大投資呼應了輝達此前對台積電鳳凰城園區的承諾,輝達最新的AI晶片將委託台積電生產。

這並非試圖將台積電的完整生態系遷移至美國,而是為了風險控管。儘管部分川普政府官員輕忽台灣的重要性,認為台灣對美國「並非生死攸關」,但基於半導體產業的高度複雜性與相互依存性,幾乎可以確定,若要在副總統范斯口中的美中人工智慧競賽中取勝,一個自由民主的台灣勢必得與美國維持同盟關係。

台灣政府在這場半導體爭霸戰中也擁有主動權。賴清德總統領導的政府已經表明,儘管海外投資將「持續與台灣的盟友創造互利雙贏局面」,但台灣也將繼續把最先進的技術留在國內,僅允許落後一到兩個世代的製程節點外移。台積電若要進行海外投資,必須獲得台灣政府許可,而任何執政者若被視為將「護國神山」拱手讓人,都將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因此,台北當局正在進行一場極為微妙的外交操作,一方面試圖回應川普總統對供應鏈安全的關切,把對台美雙邊關係的影響降至最低,另一方面也要確保台積電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公司,而且總部繼續設在台灣。

這一點對台灣這個島國意義重大,因為並不是所有台灣人都將台積電美國設廠,視為毫無疑義的勝利。台積電自一九八七年成立以來,開創了無廠半導體產業(fabless semiconductor industry)新格局,成為代表台灣這個國家的榮耀,不僅具有政治象徵意義,在經濟面也有實質上的重要性,因為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做出約十五%的貢獻,更被廣泛視為台灣對抗中國入侵的「矽盾」(Silicon Shield)。

中共認知戰 操弄台積電變美積電

中國洞悉此一分歧並試圖加以操弄,最近甚至指控台灣將台積電「當成伴手禮拱手奉送」。中國試圖藉此煽動台灣內部的異議,進一步激化本已緊張的內部矛盾。與此同時,美中兩國爭相主導革命性科技變遷的經濟競爭方興未艾,台灣如何「選邊站」,成為雙方角力的勝負關鍵之一。

川普總統對半導體產業加徵關稅的威脅,不僅並未消失,反而可能迫在眉睫。不論最後課徵的稅率是多少,川普都會將關稅做為持續施壓的籌碼,確保企業與各國嚴陣以待,以利其未來調整政策優先順序時,能夠爭取到更多讓步。

台積電、鴻海與緯創等台灣科技巨擘,目前都積極與長期合作夥伴合作,在美國迅速擴張業務,其中部分迫切性來自於川普總統強烈要求「美國製造」所帶來的壓力。供應鏈正在持續演變,而我們對此動向並不陌生,因為川普自二○一七年首次擔任總統以來,便將美國對中政策從懷柔妥協轉為現實主義路線,投資與生產自此不斷移出中國,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美台數十年夥伴關係 持續深化

川普總統原本可以將台積電擴大投資的承諾視為正面成果,擱置對晶片徵收關稅的計畫,讓美國半導體產業與台灣繼續合作,創造價值數兆美元的共同財富。然而,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供應鏈的成本將在一段期間內上升,但這並不等於斷絕數十年來建立的夥伴關係,破壞彼此的互信。隨著台積電、輝達、鴻海、蘋果(Apple)、緯創等企業持續在台灣與美國兩地攜手合作,這些夥伴關係仍將延續下去。

(作者韓儒伯為美台商業協會會長,同時也是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董事會成員、非營利組織「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成員。)自由時報0419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