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三十二%的對等關稅,原因是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高居全球第四,且指台灣對美商品課徵六十四%關稅,故課徵一半的對等關稅,即三十二%。但一般認知,台灣關稅並未如此高,可能美方將部分非關稅貿易壁壘也納入換算。台灣為保護部分產業及本地農業,對部分產品課徵高關稅,並設有非關稅措施,如牛肉、豬肉標示產地、瘦肉精限制、禁止牛內臟進口。
台灣對美順差排名第四,故列在表格第四位,但被課關稅並非第四高。面對變局,台灣內部須理性因應,冷靜評估整體競爭環境,朝野不可陷入口水戰,或揚言報復。
亞洲鄰國都面臨同樣狀況,中國被課徵三十四%關稅,加計先前額外二十%,總計達五十四%,比台灣還多出二十二%,兩相對照,台灣商品在美競爭力反而提升。日韓分別被課徵二十四%、二十五%,美韓已於二○○七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美日也在二○二○年簽署貿易協定,日韓輸美商品原已享較低關稅。過去台灣在關稅劣勢下,仍具競爭力,顯示台灣產品的優勢。在新稅制下,未來能否續與日韓抗衡,有待觀察。越南四十六%、泰國三十六%都高於台灣,印尼則與台灣相同。整體而言,對等關稅衝擊下,鄰國無不承受壓力,台灣情況並不比別國差,分析關稅影響,須以全面與冷靜的態度看待。
面對課徵關稅,不宜意氣用事。台積電先前在美國白宮宣布擴大赴美投資,在野勢力大肆謾罵、批判政府,如今美方公布新關稅,又有人主張台積電應中止投資,上述反應都太情緒化。其實這次明確排除半導體產業,對台灣是一大緩解。若非台積電赴美設廠,半導體產業這次恐怕也難倖免。
台灣應當反思:關稅與非關稅措施是否有調整空間?舉例,為人詬病的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可否降低?是否仍須全面禁止美國牛內臟進口?是否有必要繼續強制所有餐廳標示牛肉、豬肉產地?若社會多數認為這些措施不可或缺,產業就須共同承擔因而增加的關稅成本;反之,若認為部分措施可鬆綁,應就調整方式廣納意見,找出社會共識。
面對挑戰,台灣唯有沉著應對,理性檢討國內政策,才能在國際經貿競爭中站穩腳步,口水謾罵無助於解決問題。
(作者為台北大學教授)自由時報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