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Hass
台灣的領導階層和意見領袖似乎有愈來愈多人認為,他們的言行對中國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力。按照這個邏輯,中國政府對台灣的作為,是受到全面控制台灣這個堅定不移的目標所驅使。許多人還認為,北京的對台政策受到中國內部政局的影響。
蔡八年任期 貫徹穩健兩岸政策
循此思路,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在任內付出真誠的努力,展現她對兩岸關係議題的溫和立場。在二○一六年的就職演說中,蔡英文向中國釋出若干具有建設性的訊號,包括認知到一九九二年台灣和中國談判代表溝通協商,達成共同諒解的歷史事實,並承諾將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這暗示承認一個中國的存在,但對其疆域邊界有不同的解釋。然而,北京的回應卻是以一種老師訓斥學生的方式貶低蔡英文,聲稱她的演說像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在隨後展開的八年任期中,蔡英文始終奉行冷靜、穩健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政策。她矢言不會屈服於中國的壓力,但也不會主動挑釁。儘管如此,北京在公開場合依然維持拒絕對話的蠻橫姿態,還不斷增強對台灣施壓。而中國對台灣的持續脅迫,根本不是和平。
在二○二四年台灣大選期間,北京支持反對黨及其候選人,試圖破壞時任副總統賴清德競選總統。而在贏得選戰後,賴清德宣示將在兩岸關係上保持政策連貫性,作法包括留任蔡英文政府的重要官員。
在就職演說中,賴清德表達了與北京直接對話的開放態度,他的支持者認為,他對兩岸關係的發言並未背離過去台灣領導者的公開聲明。可是,北京的看法與此大相逕庭,反而指控賴清德是「危險的分裂份子」,並隨即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北京宣稱,圍繞台灣的軍演「聯合利劍—2024A」是對所謂的「謀獨行徑」,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事務的「外部勢力干涉挑釁」,予以「有力懲戒」。
到了十月十日的國慶演說,賴清德採取相對更為謹慎的語氣。儘管堅持台灣和中國互不隸屬的立場,但賴清德也重申台灣對和平與穩定的承諾,並表示願意在「對等尊嚴」的基礎上,與中國展開對話。賴清德還提議,台灣和中國可以在氣候變遷等共同挑戰上進行合作。
賴雙十演說克制 北京反加碼施壓
儘管如此,北京仍然做出強烈反應,不僅公開譴責賴清德,還再次發動另一場圍台軍演「聯合利劍—2024B」。中國的領導者不但沒有回報賴清德的相對克制,反而增強對台灣的侵擾和霸凌。中國這次軍演還引進新的元素,例如中國海警參與演習,並創下中國軍機在台灣周邊活動的單日新高紀錄。中國的評論員暗示,北京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強對台灣的壓力。
這種中國對於台灣領導者言行的反應模式,產生一個問題:面對中國持續加強對台施壓,台灣領導者的克制是否能夠發揮任何作用?
認為一切都是枉然,根本無法影響中國對台立場的憤世嫉俗,是最簡單的答案。可是,這種直覺式的反應對台灣的長期利益沒有幫助。
首先要釐清的是,我對中國在短期內減少對台灣的軍事或「灰色地帶」壓力的可能性,並未抱持任何期望。中國已經部署龐大的軍事和準軍事力量,而且似乎已經決定在台灣周邊使用這些力量。北京希望這些所費不貲的軍事投資能夠獲得回報,在台灣內部製造焦慮和恐懼,同時阻止美國和其他國家干預兩岸議題。只要北京認為它可以在幾乎零成本或風險的情況下對台施壓,它就可能會樂此不疲。面對與日俱增的壓力,台灣及其夥伴需要擴大應對策略的選項。他們需要運用巧妙的新戰術,包括證明中國對台灣施加更大壓力,只會引發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安全與繁榮,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尊嚴和地位,給予更多支持。而要達成這項目標,台灣要做的將不只是對中國日益升高的壓力進行反擊而已。
爭取國際社會相挺 有助台海和平
這種認知會導出一個更重要的推論。要超越中國對台灣如何應對北京增強施壓的預期,台灣需要爭取更多國際力量的支持,以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的領導者愈能夠可信地展現自身穩健、冷靜、溫和的立場,並表達與北京直接對話的真誠意願,他們就愈能夠有效地向其他夥伴爭取更多支持。反過來說,台灣的領導者愈是不願意克制,選擇利用刺激中國領導者來博取同情,其他國家就愈不願意介入台灣事務。
北京和台北之間建立直接溝通管道,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召開記者會和公開宣傳。以往曾有案例顯示,雙方能夠私下澄清意圖,並預先知悉相關計畫,一步步地建立互信。
最終,台灣的領導者的確無法控制北京如何處理兩岸關係。不過,他們可以影響全球對台灣海峽事態發展的看法。台灣的領導者愈能夠可信地展現自己可靠、穩健,並致力於與北京直接溝通,台灣爭取國際社會參與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努力,就愈能夠掌握更有利的地位。
(作者何瑞恩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中心主任、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自由時報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