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 9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注意美國大選變數的外溢效應(自由社論)

注意美國大選變數的外溢效應(自由社論)

一場辯論會,一顆子彈,改變了美國大選的景觀。出乎幕僚意料,拜登二十一日宣布退選,支持賀錦麗角逐總統。接下來的一百多天,這場大選將進入短兵相接,而且,全球的觀眾都不是局外人,包括台灣。除了「台灣應該向我們支付防務費用」,川普還指台灣「確實搶走了我們差不多百分之百的晶片業務」。此話一出,台積電作為領頭羊,股市立刻出現戲劇性起伏。十一月五日之後,如果民主黨繼續執政,延續拜登對台政策的「強弱度」如何?川普若捲土重來,台美之間的「生意經」要怎麼談?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依舊可當座右銘。

美國大選,高潮迭起,台灣五味雜陳,北京亦然。大選越亂,形勢越好,北京巴不得宣傳民主負面認知。北京有個口頭禪:美國有美國式的民主,中國有中國式的民主。完全沒有民主,卻胡謅中國式的民主,彷彿中國本來就有民主,只是跟美國式的民主不同。這是老共慣用的詭辯,你說我沒有,我便說我有,只是跟你的不一樣,甚至比你的更好。人權,美國批評中國,中國厚著臉反駁,還稱美國人權狀況比中國更差。只聽北京話,不動腦筋者,很容易就這樣被教育改造。老共厲害的地方在於,嘲笑中國詭辯的民主國家,最後竟不知不覺也接受這種詭辯,且貫徹在自己的政策而心安理得。

台灣,堪稱受害者。蔣氏威權統治時期,國共皆屬專制政權,美國起初選擇蔣氏,作為冷戰的反共圍牆。一九七○年代開始,「聯共制蘇」逐漸成為美國政策,北京取得「中國代表權」,得寸進尺貪圖台灣主權。與此同時,台灣也在起變化,跨族群民主運動蔚為風潮。一九八○年代末,蔣氏政權結束,經過一段轉型陣痛,「民主台灣」於焉誕生。經過多次總統大選、政黨輪替,主流民意揚棄了同屬一中的內戰思維。以台灣為主體所建構的民主體制,已經向世人明確宣示,目前的台海局面就是各成一國、互不隸屬。

美國前國務卿龐皮歐因此呼籲:美國政府應該正式承認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可見,華府高層也心知肚明,只是礙於中國因素,人在其位無奈扭曲事實。儘管如此,作為民主國家,華府卻跟北京所見略同,縱使理由、內容各異,還是自損了普世價值的高度。一如這次美國大選,兩黨對台政策,有共識也有差異,最大的交集在於,他們所談的台灣,不是定位在國家,他們既反對中國武力統一,也不願意與台灣建交。美國支持台灣民主、協助台灣自衛,這是舉世皆知的。不過,兩黨皆支持台灣民主,卻不支持台灣人民選擇自己的國家,不同執政者的政策有時差距甚大,源自於此。

本月十日,賴總統對AIT台北處長谷立言強調:台美是彼此堅實的夥伴,積極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面對中國一再挑戰,並試圖改變台海現狀,台灣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將致力維持現狀,也會跟美國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合作,為區域的繁榮發展奉獻心力。谷立言回應說:我有信心,在全球民主共同體的支持下我們可以守護台灣;民主,促進美國與台灣的繁榮,並且將我們的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過,在總統府,向賴總統,他還提了「以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的一中政策」。誠然,地板墊高了不少,但透明天花板依舊在。不論如何,如今拜登將成過去式了。而依中國的咄咄逼人不變,台灣的安全、主權、民主、半導體產業可信賴地供應全球,也依舊在同一個「福袋」。

台灣與美國,地理雖遠、價值相近、戰略相倚。但所謂的「疑美論」,為何在台灣也有市場,十分值得華府關注。外交是一門藝術,美國的戰略模糊,本意是對兩岸的雙重嚇阻。但若不挑戰北京對台主權論述,反而強化其「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的執念,再多的嚇阻也難打消其武統野心。拜登的「戰略模糊清晰化」,對盟友起了相當程度的號召作用,接班人對他政治遺產的取捨,且拭目以待。至於川普,似乎不太理會什麼「一中原則」、「一中政策」。他偏好直球對決,包括對中對台,乃至二十四小時解決烏俄戰爭,其實也為習近平、普廷打開機會之窗,他們正在注視序幕之後的劇情展開。

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令人嚮往之地,無非是它帶動全球自由人權的進步,同時自己採取了普世價值的高標準。如今,新的大選棋局,似乎重複四年前的懸疑,「兩極化的民主」如何完成政權轉移,盟友如何面對美國的角色轉換,在在左右著美國未來的全球領導力。自由時報0724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