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8 12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台灣能給英國大選什麼借鏡?(施芳瓏)

台灣能給英國大選什麼借鏡?(施芳瓏)

英國自從宣佈大選,沉靜地彷彿沒有競選活動,與台灣非常不同。在沒有選舉公報,我只好上網查看我選區的候選人,首要是其所代表的政黨和其政綱,而個人政見寥寥無幾。七月四日投票,我問鄰居去投嗎?他回說︰「不知道耶 … 一點也不鼓舞人!」 他反問︰「妳呢?」我告訴他︰「我已投完票,將與一位 BBC記者,共同撰寫關於英國與台灣選舉比較的文章。台灣年初大選的投票率七一.八六%。不知英國有多少?」沒多久,鄰居也剛投了票,我想台灣的高投票率激勵了他吧?!

英國的投票「選黨不選人」。鄰居對選舉的冷淡,我深有同感:我們 Hackney North是工黨的鐵板選區,工黨Diane Abbott 自一九八七年至今(即台灣自解嚴後的整個民主化迄今的卅七年),皆選任為我們的國會議員。這歸因於英國的選制:在選舉中勝出,候選人只要是該選區最大政黨的參選人,即使躺著選,也可以選贏。二○二四年大選,Abbott代表工黨再次「躺著當選」!勝選的因素取決於:政黨在該選區的支持度,及其支持者在全國選區的分佈。

英國向來以穩健的「兩黨政治」為楷模。從另一負面來說,「兩黨政治」意味著英國政壇長期被保守黨和工黨所掌控。這歸因於英國「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有利於兩大黨。全國六五○個選區,在各選區以得票最多者當選,無論是否過半。議席占多數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其領袖為首相。這次工黨取得四一二席,占六三.卅八% 議席,而其全國總得票率卅三.八%,無法充分反映民意,被批評為「脫鉤的系統」。當兩大黨愈來愈無吸引力,即使投小黨,那一票幾乎「不算數」 。

台灣的不分區比例代表制,或許值得英國參考。自二○○八年第七屆立委選舉起,一一三席中有卅四席「政黨票」的不分區立委。選民有兩張票:一張投區域立委,另一投不分區立委。得票率超過五% 的政黨,以「得票率」×「卅四」=「不分區立委應選名額」,即該政黨的「不分區立委席次」,並按該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名單」順位,依序當選。由支持的「政黨票」,小黨可獲得不分區立委席次,反映民意。

英國的「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無法體現「代表性」的民主精神。這選制只對兩大黨有利,此次工黨(卅三.八% )加保守黨(廿三.七%)的總得票率僅五七.五%,尚有四十%的民意,只有限地被考量。

英國迫切需要選制改革!如果採用不分區比例代表制,台灣可作為借鏡,那份不分區立委名單,政黨不應以其利益或意識形態為考量,選民也必須審查所支持政黨的名單與順位,否則就失去了政黨票「反映民意」的原旨。

(作者為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員)自由時報0713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