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 10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美國大選前台灣應有的經貿戰略(周鉅原)

美國大選前台灣應有的經貿戰略(周鉅原)

二○二○年拜登總統提議成立一個「印太經濟架構協定」(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邀請了十三個印太國家參加。象徵性的表示︰美國回來了。

經過將近一年多的談判,各方期待IPEF能夠在二○二三年十一月美國主辦APEC的時候,可以完成簽署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在四大談判主軸當中,只有在供應鏈的堅韌、清淨經濟,以及公平貿易和反貪污的議題當中達成協議,在貿易主軸上即便是沒有開放市場,也談不攏。除了參與的會員國覺得只有設定貿易的規則,沒有提供更進一步的市場開放,等於是沒有胡蘿蔔只有棒子的貿易協定,紛紛感到興趣缺缺。其中印度就表示不願意參加IPEF裡頭的貿易談判。而有位回教國家的談判代表,更是說這等於是邀請他在回教徒齋戒的 Ramandan日子去參加一個宴會,餐桌上並沒有太多的東西可吃。

雪上加霜的是來自於美國國會的反對。首先,不少的國會議員認為拜登總統在對外貿易的談判中,採取了繞過國會審批的程序,表示保留。更重要的是來自兩位同黨參議員的反對。其中 Sherrod Brown(俄亥俄/民主黨)。因為該州很多的重工業不斷的外移,嚴重的影響該州勞工的工作機會(該州是大選時候的搖擺州),所以正在準備二○二四競選連任的他,並不希望貿易協定給他的選區搶走選民的工作機會。另一位來自麻州的 Elizabeth Warren, 因為她擔心在數位貿易的主權方面受到了大公司的壟斷。雖然這兩種論斷,都是似是而非的民粹主義,正在準備競選連任的拜登總統只好將IPEF當中的貿易協定擱置下來。

政治氛圍 民粹保護主義當道

目前的政治氛圍因為十一月的大選,充滿著民粹的保護主義,自由貿易成為過街老鼠,政治人物避之唯恐不及,前總統川普已經誓言,如果他在十一月的大選贏得選舉成為下一任的美國總統,他一定取消「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目前的選情,很難判斷下一屆的總統,是由誰出任。何況行政協定只有對現任的政府有效,所以亞太經濟架構的未來,或許只能等待十一月的大選之後,才可以露出端倪。其實美國在IPEF所希望的貿易規則,絕大部分都已經涵蓋在CPTPP的條約當中。

最好的辦法就是美國一如CPTPP成員國所期待的,重返CPTPP。但是這個願望可能就要等到十一月的大選,拜登贏得連任,並且掌控了下屆國會的多數席次之後才有可能。十一月改選的卅四席的參議員當中,有廿位是民主黨籍,目前的情勢,很難判斷拜登是否能夠贏得總統選舉,並且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應。贏得國會的多數多數席次。

不論是誰執政台美貿易關係都會提升

就台灣而言,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創意協定已經國會批准,並經拜登總統簽字成效,所以其堅韌性,和IPEF不可同日而已。下屆美國政府,不論是誰執政,台美的貿易關係,只會不斷的提升。短期內,美國或許無意重還CPTPP或者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但是美國可能採取兩種替代的策略︰其一就是採取個別部門協定(sectoral agreement),在相關的產業部門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新興產業,和一些印太國家共同的合作。其二就是轉向雙邊的FAT。美國和廿個國家所簽訂FTA,除了USMCA之外,只有和中美洲簽訂的一個多邊的CAFTA-DR 其餘的都是雙邊的FTA。為了掌握供應鏈的韌性和高科技的領先地位,美國倡議晶圓四雄(Chip4 alliance)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其中美韓早已有USKoFTA,跟日本也有一些如美日數位貿易協定(US-Japan Digital Trade Agreement)。根據華府一些智庫和顧問公司的看法(如亞洲集團,The Asian Group的Kurt Tong 大使就是其中一個),華府未來可能考慮和日本簽訂雙邊的FTA。這就給台灣一個可能發揮的空間,因為晶圓四雄當中,台灣在尖端的晶片上有執牛耳的地位。如果美日再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那麼在晶片晶圓四雄當中,獨缺台灣這個要角沒有BTA。在兩黨一致支持台灣的政治氣氛圍中,國會方面一定會提出相對的法案出來。

筆者一再強調台灣向美國推銷的應該是雙邊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BTA)而不是政治領袖視為畏途的FTA。在民粹主義當頭才會有更高的賣點。同時更要了解到「All politics is local !」國會議員最關心的是自己選區的利益,例如 Sherrod Brown是參議院十五位台灣連線的成員之一,相當的支持台灣。但是我們不能向他推銷FTA而是強調台美BTA 可以創造更多的雙邊貿易,並提供他選區更多的工作機會。

基於國家利益,美國可能和一些盟友與貿易夥伴簽高科技的合作協定,加強雙邊直接投資,確保供應鏈的韌性。所以台美雙方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用堆積木式的方式,由多部門的合作的協定,逐漸達成達成雙邊的經貿協定。(美國紐約市大學經濟系教授)自由時報0706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