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 9 月, 2024
Home專欄Beckon台僑的使命 – 保衛台灣 (Beckon)

台僑的使命 – 保衛台灣 (Beckon)

Beckon

少數族群能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在最高法院與國會放寬給政黨捐款的最高限額後, 2016 年的選舉,共和黨爭取一對$1.34百萬、民主黨爭取一對$1.6百萬的捐款。共和黨的文宣甚至明說,捐最高額的會有機會與黨的重要人物聚會、影響策略。這現象讓人聯想到政府的政策是待價而估。參議員麥肯McCann也預言放寬最高捐款額一定會產生醜聞。

幸而美國以金錢買票或政策的實例很少。政治捐款能換取的,只是與議員及行政官員見面,說明立場、爭取支持的機會。但是眾事鮮有黑白絕對的答案。能有機會向決策者解說立場,就有影響決策的機會。因為商業團體有龐大的資源來取得這機會,且能準備充分的理由來說服決策者。所以在外交政策上,商業團體的影響力大於智庫、勞工團體與選民。美牛、美豬在台美貿易額比率低,但能阻擋雙方的貿易談判,就是例子。

不過針對美國對移民母國的政策,移民的影響力可勝過商業團體。原因是商業團體雖有充份的資源,但是它們關心的項目很多,成員的利益又不一致。而移民團體專注在美國對其母國的政策。資源雖有限,但可集中支持特定的重要議員、可動員候選人需要的選票、又有感人的熱誠來遊說。加上選民一般不關心外交政策;而且美國的基本價值觀是民主與民權比財團的商業利益重要。因此移民族群人數雖少,政治捐獻的數額也遠不及商業團體,若能選擇適當的遊說與捐款的對象及策略,也能有效的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

例如1996年古巴移民提出Helm-Burton法案,試圖禁止美國與古巴通商。雖然通用汽車等大企業反對,且捐了超過2億美元直接給國會議員候選人。國會還是通過了該案。柯林頓總統雖不願,但也不得不簽署它。

美國的台灣政策

有人認為美國已採取『一中政策』了,台灣前途無望。有更多人認為萬一中國未經挑釁侵略或封鎖台灣,美國為了國際聲譽與信用,一定會馳援。歷史紀錄是,二次大戰後,美國因為韓戰與冷戰撐起蔣政權;1972年有堅強反共紀錄的共和黨尼克森總統,為了終止越戰、爭取中國對抗蘇聯,替美國打開中國之門;1979年民主黨的卡特總統,進而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放棄台灣,承認中國。美中建交後,經過三個上海公報、雷根1982年給胡耀邦的『一中』函、1995年柯林頓總統的『三不』密函、布希總統2002年的國務院『反對台獨』聲明,美國的中國政策已普遍的被解讀為:從台灣關係法的『認知』海峽兩岸的一個中國立場與不支持台灣獨立,變成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兩國論、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也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只是兩岸的合併,必須經過『和平』的程序。

本文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2014年有關『一中政策』的報告,簡短的提及美國『一中政策』的演變,只是要指出美國的政策是以美國的利益為先。將來萬事難料,台灣的前途仍事在人為,有努力就有希望。美國的政策還有因國際局勢而改變的機會。此外,美國馳援台灣的主觀意願,也有可能因將來的客觀環境,更堅決,或被迫放棄。台灣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的支持與馳援是理所當然,一定發生。要確保民主自由,台灣必須不斷的強化美國支持台灣、馳援台灣的意願。

台美人的使命

台灣的民主運動能成長開花,美國台僑70年代以來國會外交方面的努力,助力不小。1979年高雄事件後,台美人在短短的幾個禮拜內,收集到的陳情書的數量,讓國會議員與助理驚訝不已。由於各界的壓力與美國的關切,使高雄事件的民主前輩們,免受叛亂罪的死刑。在他們的領導下,台灣終於有了民主。

台美人能使用的資源,絕對遠遠不及中國及需要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但是猶太人與古巴移民的經驗指出,少數人仍可透過靈活的策略、有效的遊說、與善用資源慎選捐款的對象,來影響美國的對台政策。在美台僑的使命,就是持續高雄事件時那種熱誠的關切,繼續努力影響美國,保衛台灣的民主自由。
Oct. 9, 2015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