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11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台灣政論透過健保共識打造民族認同(葉明叡)

透過健保共識打造民族認同(葉明叡)

從年初總統大選前以來,健保改革又進入政治議程。不論是醫療支出占GDP之百分比、總額保障一點一元、健保與商業保險之關係,這些都反映了公共健康體系的真實困境:錢不夠,而且不夠到,讓體系所能涵蓋的醫療服務和照護品質,與國際水準落差日益增大。改革之需迫在眉睫。

不論往何種改革方向思考,我們可回想健保實施之初的三大目標:公平健康保障(全民有公平機會近用醫療服務)、總體經濟效率(控制醫療費用使社會可負擔)、個體經濟效率(最大化成本效益)。第二與第三點之效率考量,是過往健保改革的重點,包括總額支付制度等各種措施。但第一點的平等健康保障,才是為何需要有全民健保,而不將醫療交給純然私有市場由買家、賣家和商業保險來進行交易的最終目的。

公平健康保障所欲實現的,是國家對於所有台灣公民,以及所有非公民但在台灣和我們一起生活、貢獻經濟的各國好朋友的承諾──承諾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恐懼因經濟上無法負擔而在需要時得看不到醫生、得不到救命藥物,不會陷入「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無望循環。這是我們透過健保制度在醫療健康需要上互助的根本原因。

面對健保財務與醫療品質之挑戰,改革方案盡可創新,但不應遠離公平健康保障的目的。已經習慣於健保的我們,不可能想再回到過去那種有錢得救、沒錢等死的時代。

未來改革者,應可更有信心,從二○一一年到二○二一年的嚴謹全國代表樣本調查顯示,支持「付多健保費來提高台灣所有人的醫療照護水準」的民眾比例,從約五成顯著上升至七成,顯見全民已具共識,在健康上互助團結。

而在健康與社會安全上的團結,正是在此經濟全球化、政治極端化時代穩定社會的重要制度力量,公平、可近、品質佳的健保醫療服務。消極而言,能降低民心浮動、減少被惡意挑撥與製造騷亂的機會,積極而言,對平等和互助照顧的追求,也能進一步打造民族認同,鞏固民主政治共同體的根基。健保永續談的不只是錢,也是台灣人對彼此深刻的照顧承諾。

(作者是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自由時報0508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