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主權問題最近在台灣引發非常多爭議,乃至有黨派主張蔡英文總統應赴太平島「宣示主權」,這主張從任何國際關係學說而言都是「非常荒謬」。我這學期剛好教授在蘇東共產集團解體後興起並擅場的「國際關係建構主義」,在此分享應用此學說於台海與南海局勢的看法。
「國際關係建構主義」是強調思想、規範和認同在塑造國家行為和國際關係中的作用的理論。它認為,國際體系中的行為體不僅受到「物質利益」的驅動,也受到社會建構的「信念和價值觀」的驅動。
建構主義與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不同,它強調「共同理解、規範和認同」在「塑造合作、解決衝突和國際秩序演變」的重要性。
將國際關係建構主義批判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政策:
一、規範之爭:建構主義強調規範在塑造國家行為中的作用。建構主義會認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外交政策,在南海爭端中的擴張可被視為挑戰既定的海洋法規範以及和平解決衝突。這是一種破壞國際規範的行為!
二、身分認同:建構主義強調國家如何建構其認同並看待其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建構主義會認為,中國強調其歷史恩怨和作為一個大國的復興可能會助長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並加劇與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這可能助長國際關係的零和觀點,因而造成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危險!
三、缺乏對他人身分的認可:建構主義強調「承認和尊重」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的認同和觀點的重要性。建構主義會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時忽視或無視他國和地區的關切和利益,導致緊張和衝突。例如,其對人權議題的態度或對主權爭端的立場,可能被視為對國際準則和其他行動者觀點的蔑視。
四、政策實施的不一致:建構主義會指出中國的外交政策言行不一致或矛盾。例如,中國雖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在某些地區的行動或對待境內少數民族群體的做法,可能會被視為破壞這一願景。
將國際關係建構主義應用於台灣針對崛起並具有潛在威脅的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以下建議:
一、規範性主張:台灣將根據國際規範和原則主張其「自決權和主權」,強調其「民主價值、法治和尊重人權」。台灣將透過符合共同價值觀的規範框架內申張主權,並尋求國際社會支持。
二、身分認同:台灣將強調其獨特的身份和文化遺產,強調其作為獨立於中國的實體地位。建構主義會認為台灣應像烏克蘭建立新的國家主義認同。台、烏何須與這兩塊(中國與俄羅斯)苦難綿延的土地糾纏,而放棄辛苦得來的民主自由?
三、對話與接觸:儘管與中國關係緊張,台灣仍要尋求對話和溝通的途徑來管理衝突並減少衝突升級的風險。建構主義強調即使在敵對關係中,也須理解其他參與者的觀點和身分的重要性。
四、國際承認:台灣將尋求國際承認並參與多邊論壇,以此作為在全球舞台維護其存在並抵制中國在外交上孤立其企圖的一種方式。
建構主義的結論:倘若沒有明確的「新國家認同」,從長遠來看,台灣的未來是已被霸凌的強權註定了。
(作者是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兼任教授,主授國際關係學)自由時報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