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參加第六屆「北美台灣電影巡迴影展」(NATFTF)的魏德聖導演新片BIG,於3月9日(週六)在洛杉磯蒙羅維亞(Monrovia)的Look Dine in Cinema兩廳上映,兩百多位台灣鄉親讓劇院座無虛席。BIG將在北美巡迴40天30多個城市獻映。
這是一部感人肺腑、賺人眼淚與笑聲的暖心好片,推薦全美各地還未觀賞的魏德聖影迷們把握巡迴播映的時間,闔家觀賞。
維基百科在介紹魏德聖這部新片BIG 時這樣描述「以抗癌兒童為主題,描述集結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面向的6組家庭,彼此從衝突到最後相互支持的故事。」
這樣描述沒錯,但只說到表層,其實這部電影要傳達的就是:用力活著!(We take life seriously. Being Is Gift.)
魏德聖真會說故事,這部片子讓人笑開懷,但卻也讓你的淚水從眼角無聲地滑落。情緒的堆疊是那麼的細膩,以至於在故事的最後,你不但陪著源源的媽媽流淚,你還會想跟她一起放聲大哭。
生老病死是千百萬年來每個人必經的單向道,人們怎樣活著,怎樣面對死亡,是亙古以來說不完的故事;尤其是牽涉到幼小生命的過早消逝,以及他們的父母如何接受、應處這種生命才剛起步就要結束的傷痛,更是藝術創作者關懷的主題。是用灰暗的角度、視野來敘述生命的無常嗎?還是用輕鬆、正向的關照來詮釋生死的必然與豁然?
談疾病、死亡的電影好片不少,其中兩部得獎作品,一是Florian Zeller編導、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的電影《父親》(2020),深刻探討了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家庭關係的影響。另一部由Richard Glatzer, Wash Westmoreland導演、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主演的Still Alice電影(2014),則講述一個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女性的故事,故事裡的女主角儘管患病,但仍然努力保持自我。前者看了覺得沉重,後者則在無奈的沉重當中還有對生命的積極面。這兩部電影都是獲獎的佳作。
還有一部奧地利導演Michael Haneke的電影Amour(愛),電影描繪了男女主人翁Anne和 Georges 在面對阿茲海默症時的掙扎和痛苦。他們努力維持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疾病的陰霾始終籠罩著他們。它探討了以下主題:愛情、婚姻、家庭、衰老、死亡。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Anne 最終去世,Georges孤獨地生活下去。這部電影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它甚至會讓觀眾感覺難以忍受的傷痛。。
這幾部好電影是給成年人看的,讓觀眾在悲傷痛苦的沉重裡咀嚼、思考。
能夠讓大人、小孩一起觀賞的BIG 卻是很正向的探討疾病、生死的議題。尤其是最後,醫生拉開窗簾,燦爛的陽光灑在源源臉上,即便我們為這個小小的生命鬥士灑淚,那感覺卻是溫暖的;雖然無奈,但是「我要活著」已經成為明亮的光芒,源源媽媽的悲痛嚎哭慢慢在光芒中昇華為生命的蛻變。
▲魏德聖新片BIG的劇照。(Photo Credit: 米倉影業)
我唯一不喜歡的就是卡通的部分。魏德聖用卡通穿插在影片情節的發展之中。對我來說,卡通的提示作用減弱了劇情的張力。結局的那一段,卡通一演,就知道故事是怎樣結束的;所以當看見卡通時,我覺得扼腕,因為如果沒有那些串場的卡通片段,故事最後的發展會讓觀眾處於七上八下的忐忑、揪心、期盼和具有懸疑性!
魏德聖在與觀眾的問答時解釋說,它為了讓小朋友觀賞時不必看見手術的可怕畫面,能在沒有恐懼的狀態下看這部電影,所以用小孩都喜歡的卡通來過場。這樣說言之成理。能讓小孩在看這部有關生與死的電影時,不會被死亡引向恐懼,反而是因為卡通的前導,把癌童的生命力轉化成為一個一個的生命鬥士,讓孩子們在面對生死的掙扎時,充滿「用力活著」的樂觀與堅持。至於卡通的東洋味,對台灣的孩子而言,那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吧。
當然,對於像我這樣的成年人、老人或電影迷來說,我希望能觀賞沒有卡通穿插的版本。
1999年一部由印度裔美國導演Manoj Nelliyattu “M. Night” Shyamalan編導的電影「第六感(Six Sense)」,劇中和布魯斯威利(Bruce Wellis)搭檔演出的童星Haley Joel Osment,演一個看見鬼的小男生Cole Sear。他在片中把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刮目相看(註)。
童星除了本身的天賦之外,他們能在電影中發揮,導演的指導更是關鍵。
BIG劇情結束後的Credits 跑馬燈滾動期間,觀眾可以聽見魏德聖和童星們的對話,魏德聖正在指導他們如何用精簡的台詞表達,如何精煉字句但又能表達完整的意思。他與小孩之間的對話充滿童趣,就像哥哥和弟妹們聊天說說笑笑。根據林蓮華記者的報導,「魏德聖透露為了拍這部兒童片,培養與兒童的感情,自己也作了很多改變,例如,約法三章拍片時不能生氣、陪小孩睡午覺等規定」。顯然,片中童星們的生活化演出與活潑的對話,正是魏德聖慢慢從他們身上挖掘出潛能的成果。觀賞他們的演出,真的不比Osment 遜色。
這部片子,與童星們尬戲的成人演員,共挑大樑,演技生動,把人際關係、感情、婚姻、挫折、希望與失望等演得貼近生活,尤其演感情戲的鏡頭有搞笑奔放、有含蓄內斂、有萬鈞之力的爆發,絲絲入扣,觀眾的情緒隨著他們這群大人與小孩所展演的劇情而上而下、而笑而哭。甚至讓人看完電影回到家之後回想片中的劇情而又哽咽了起來。
大小演員們表達的情感是那麼真切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你會愛上這些小孩,也會和這些大人們產生共鳴。魏德聖說,看過本片的癌童沒有悲觀,因為覺得自己是與惡魔戰鬥的小小勇士。我則覺得,為人父母的觀眾看完本片,將會更珍惜一家和樂安康的福分;至於歷經人生滄桑的阿公阿嬤們,將會更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你還沒看過魏德聖這部溫暖的好電影?快去!你不會失望的。0311
(方齋夜話 22)
(作者為南加台僑)
註:Osment在1994年的「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演阿甘的兒子。這是他第一次演電影的腳色,在片中他也叫Forrest Gump;他在2001年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編導的科幻電影「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演那位一心一意要當人類的小機器人David,演技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