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價飆漲逾倍引發危機,超過25年來首度從南韓進口稻米應急,凸顯國內供應困境與消費者態度轉變。儘管政府試圖平抑物價,但效果有限,高昂的國產米價格,正迫使民眾尋求替代品。
據《衛報》報導,上個月南韓稻米自1999年以來首次運抵日本。儘管初期進口量僅兩公噸,且需負擔高額關稅,但已在網路及超市販售。日本放送協會(NHK)指出,未來幾天預計還將有20公噸南韓米運抵。相較之下,日本國產米價格自去年同期以來,已上漲超過一倍。
傳統上,日本消費者對進口米的品質與口感抱持懷疑態度。例如1993年因夏季異常涼爽而進口的泰國米,當時便乏人問津。然而,目前的危機正迫使消費者改變習慣。韓聯社預測,南韓對日稻米出口量有望創下1990年以來新高;同時,美國稻米生產商也迎來了潛在的出口機會。
在東京經營餐廳的平野新透露,去年因國產米短缺導致價格飆漲後,他已將店內用米從日本米換成美國加州米。他表示,雖然加州米的價格,自去年夏天首次採購以來也已翻倍,但仍比日本國產米便宜。
截至4月6日,日本超市的5公斤裝米平均價格達到4214日圓(約合新台幣973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此趨勢迫使日本政府採取罕見措施,動用其龐大的稻米儲備。
今年三月,日本政府開始釋出21萬公噸的儲備米,意圖遏止因去年創紀錄的夏季高溫、恐慌性搶購,及配銷問題共同引發的米價上漲。日本過去通常僅在天災或歉收後,才會動用儲備米,此次因配銷問題介入尚屬首次。
然而,這項措施成效甚微。日本農林水產省上週表示,由於「物流問題」,釋出的儲備米中僅有極少量送達零售點。三月中旬首次競標釋出了約14.2萬公噸儲備米,但截至月底,僅有426公噸(約佔總量0.3%)真正送達超市等通路。官方將此歸咎於運送車輛短缺,以及稻米上市前的處理時間等物流瓶頸。
事實上,日本的稻米庫存,早已因2023年破紀錄高溫影響收成而減少。去年,創紀錄的訪日旅客人數帶動了消費量增加,加上颱風和地震預警,引發部分民眾恐慌性搶購(迫使一些零售商限制銷售),進一步消耗了庫存,加劇了供應緊張的局面。自由時報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