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的幾週內,中國展示了與美國爆發貿易戰時可採取的反擊方式,包括切斷日常產品所需的金屬、懲罰在中國做生意的美企等,但過於激進地使用這類工具可能會為北京帶來適得其反的風險。
最大的風險在於,對西方企業打擊並限制關鍵礦產和其他必需品的出口,只會鼓勵美國和其盟友加倍努力,將本國經濟與中國脫鉤;只要中國仍堅持高度依賴向西方消費者出售商品的經濟模式,這就會給北京帶來麻煩。
分析師指出,雖然中國能使用其掌握的經濟工具給美國帶來痛苦,但北京更有可能謹慎地使用這些工具。相反的,若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兌現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關稅的承諾,北京可能利用這些措施迫使川普談判來達到休戰。
紐約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市場研究主管萊特(Logan Wright)表示:「隨意使用這些工具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取得某種成果,這就是某種談判。」
當川普在首任任內的2018年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北京也對美國進口的食品、化學品和紡織品調高關稅作為回應。隨著更激烈的貿易衝突迫在眉睫,北京一直在展示自川普首任任內發動貿易戰以來更完善的工具,並認為這些工具比以牙還牙的關稅升級更有效。
本月稍早,北京加強了用於製造先進電子產品、電池與其他高科技領域的原料之出口管制,以回應拜登政府決定切斷中國取得某些用於人工智慧的記憶體晶片的決定。中國也擴大了對無人機製造的零件的控制,並對輝達(Nvidia)展開反壟斷調查,同時保留了一份「不可靠實體名單」,列出了在中國做生意面臨額外阻礙的美企。
儘管中國在關鍵礦物的生產和精煉方面具主導地位,並非全球唯一的供應國。美國去年從加拿大進口的原鎵比從中國進口的還要多,美國加工鍺的最大供應國是德國,這兩種礦物對於半導體、飛彈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都至關緊要。
懲罰在中國有業務的美企,也不像從前那樣構成威脅。中國經濟持續低迷,加上中國努力排擠西方品牌,轉而支持國內對手,這意味了許多美企在中國舉步維艱,最後的結果便是中國對美企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並可能說服美企減少在中國的業務或投資。
「捍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高級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表示:「中國的每一個激進措施,都會加速美企的多元化和脫鉤努力,這是個自我強化的循環,就像中國自己的經濟螺旋一樣,北京的行動最終會進一步削弱自己的力量。」
北京還有其他選項,包括讓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使其出口在全球市場和美國佔優勢,並有助於抵消美國更高的關稅。但此舉可能導致資本逃離中國,這是北京一直試圖避免的情況。
最後,北京還有一個核子選項,就是拋售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中國是僅次於日本的美國國債第2大持有國,截至今年10月持有7600億美元美國國債。但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國資產可能高得多,也許佔其3.6兆美元官方外匯存底的一半。
若美中貿易戰急遽升級,北京可能考慮拋售美國國債,以引發金融混亂。但經濟學家指出,美國聯準會(Fed) 可能像2020年那樣,透過公開方式購買來穩定債市。當時因疫情開始大流行,急需現金的各國央行和私人投資人,在債市拋售1兆美元美國國債,最後由Fed購回。北京若拋售美國國債,可能使其擁有大量美元,必須回補其他資產,賣美國國債然後買進人民幣,也會推高人民幣匯率。自由時報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