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模擬研究驚人預測,未來數十億年內,我們的太陽系有高達2%的機率,因與偶然路過的恆星發生引力交互作用而「失去」行星。這項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伊卡洛斯》(Icarus)的評估更指出,即便是地球,也有約500分之1(0.2%)的機率因此被無情拋出太陽系,或與其他天體發生災難性碰撞;而地球單純被拋離的機率則約為10萬分之1。
科學媒體《IFLScience》報導,傳統觀點認為,太陽系的主要終極威脅源於約50億年後太陽步入生命末期,膨脹為紅巨星時對內層行星的吞噬。水星與金星屆時恐難倖免,地球亦岌岌可危。然而,此想定忽略了太陽系在漫遊銀河途中可能遭遇的外部引力擾動。新研究強調,恆星間的近距離「擦肩」雖屬罕見,其引力卻足以對行星系統的微妙平衡造成毀滅性破壞。
該研究團隊的模擬結果顯示,先前對此類恆星交互作用影響的評估,可能低估了行星軌道失穩的真實風險。《伊卡洛斯》的這項新工作,描繪了太陽系未來更為廣泛且嚴峻的潛在危機。
研究團隊估算,每100萬年,平均約有19顆恆星會從距離太陽僅1秒差距(parsec,約3.26光年,較目前最近鄰恆星更近)的範圍內掠過。在其長達50億年的模擬歷程中,計算結果顯示有2%的情境最終導致了行星的永久「遺失」。
在這些行星失落的災難情境中,位處太陽系邊緣的矮行星冥王星,有5%的機率因受外層巨行星軌道擾動的連鎖效應而變得不穩定。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則因其獨特的軌道位置,成為最易受外部引力擺佈的行星,其軌道不穩定風險驟增50%至80%,使其最可能率先「脫隊」遠離。
對於人類家園地球而言,研究明確指出其「失落」的總體機率為500分之1(0.2%)。此處的「失落」包含了兩種毀滅性可能:一是被強大的引力彈射出太陽系,永遠漂泊於寒冷的星際空間;二是與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大型天體發生毀滅性對撞。其中,若單獨分析地球因恆星掠過而被直接逐出太陽系的特定情況,其發生機率則約為10萬分之1。即使未來人類有能力移居火星(Mars),恐怕也難高枕無憂;模擬數據表明,這顆紅色行星面臨相似「失落」命運的機率甚至略高於地球,達到0.3%。
該研究還揭示了一個關鍵觀點,由恆星掠過引發的行星失落事件,更傾向於在太陽系演化的相對早期階段,即未來40至45億年內發生,而非等到太陽膨脹為紅巨星之時。這意味著,在此之前,路過恆星的引力擾動可能是導致太陽系行星軌道長期不穩定性的更主要肇因。值得慶幸的是,就目前天文觀測而言,在可預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無已知的恆星會對我們的太陽系構成迫在眉睫的近距離威脅。自由時報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