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在英文譯本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前,我不認識楊双子與《臺灣漫遊錄》。在電子書商城按下搜尋,$八.九九美金,找到認識他們的入口是卅秒內的事。
讀著序言,不擅長梳理人物關係的我有點分神,帶著對於作者、譯者配置的疑惑,開始進入正文。我對飲食文學有很深的偏好,飲食背後是文化、經濟、環境,有先天的優勢因素,也有無可奈何。作者楊双子透過博學的王千鶴,為讀者介紹台灣人的習以為常底下,千絲萬縷的根系。
青山千鶴子與王千鶴不僅是遊客與通譯,以及漸漸發展的友達以上,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框架使他們相處蒙上無可避免的陰影。朋友間稱饋贈,代入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便是施捨。一份善意,不一樣的解讀,為雙方帶來截然不同的風貌。
我不禁想,既得利益的一方,無論在是否有意識到這份特權情況下的給予,該不該為帶給另一方的冒牌者效應負起責任?當天平發生傾斜,而只有一方意識到的同時,該如何處理這之間帶來的微妙衝突?青山千鶴子送出訂製和服的當下,聰慧如她,不可能沒有意識到和服作為殖民文化的符碼,贈與她的通譯、朋友、同時是殖民地的人民,該是何等巨大的,現代用語中的,公關危機?
二○二五年的今天,我用殖民者的語言,在手機記事本敲下這篇讀後感想。我作為台灣人最深的遺憾,便是語言與文化曾被粗暴拔去,導致殖民者的文化成為社會共識。在美國獨立紀念日前讀完《臺灣漫遊錄》,讓我思考當殖民統治已造成不可逆傷害,作為台灣人,在資訊流通飛快、新的殖民者虎視眈眈的時代,該如何更積極地保護我們的根系?
在尚未有答案的現在,我期待有一日,我也能慶祝台灣真正的國慶日。
(作者為研究助理)自由時報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