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由世界正警覺極權滲透的種種灰色戰略,美國德州於2025年6月通過了《參議院法案第17號》(SB 17),禁止來自中國、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的個人或實體,在德州購買任何類型的不動產,包括農地、住宅與商業用地。這不是貿然排外,也不是種族歧視,而是國家安全的必要防線。而我們台灣,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遠比美國更直接、更緊迫,卻在這方面的制度設防幾乎是空白。
長年以來,台灣雖有《土地法》第17條與《不動產交易申報辦法》規定中國人民不得在台購地,但實務上卻漏洞百出。中國資金透過港澳法人、第三地公司、甚至人頭戶繞道而入,早已在台灣部分山區、沿海與重要交通節點取得土地。這些表面上是「合法投資」,實則極可能被用於掌握地理位置、資訊收集、甚至作為戰時據點。一旦發生衝突,這些土地上的「中資據點」將成為台灣內部的戰略破口。
回顧俄烏戰爭,烏克蘭最大教訓之一,是境內長期放任親俄組織與資本勢力滲透,不僅削弱社會抵抗意志,更導致開戰初期的資訊與地理安全完全潰堤。台灣若不汲取這些前車之鑑,將在戰前就輸掉關鍵。
而德州的立法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制度模型:該法明定中資與敵對國家背景者不得購地,租賃一年以上亦視同投資受限,並對間接持股與背後實質受益人設有查核機制。此外,凡靠近軍事設施、能源據點、機場港口等戰略區位的土地,均須納入嚴格審查。這些做法不僅合乎比例原則,更具前瞻性。
相較之下,台灣目前並無任何針對「中共勢力購地」的專法,甚至在許多地方政府仍將「招商引資」視為政績而無視國安考量。例如南投與台東部分農地、海岸地區,就曾出現港商購地後閒置、再轉售中資的案例。若政府持續忽略這些「地表下的滲透」,民主將在我們自家的土地上,被一寸寸地吞噬。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警覺,更需要制度性防衛。立法院應儘速啟動專法立法,禁止敵對政權背景人士或企業在我國境內取得不動產,並建立實質審查機制,強化對軍事、能源、通訊等戰略區域周邊土地的防護。同時,應結合洗錢防制法,要求揭露實質受益人與資金來源,杜絕間接滲透。
土地從來不只是買賣的財產,更是國家的底線。台灣若要守住主權,不僅要在海上空中設防,更要從每一寸土地開始。當德州已用立法畫下紅線,我們還要繼續「睜眼睡覺」到什麼時候?(作者為美東台僑)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