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 Sobol
在以色列對伊朗進行預防性打擊,美國隨後的軍事介入之後,批評聲浪五花八門:伊朗從未真正想要發展核武;伊朗確實接近核武門檻但還未跨過那條線;這次攻擊頂多延緩伊朗幾個月進程;這樣的行動反而會促使德黑蘭加速其核武計畫。
這些說法相互矛盾,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伊朗濃縮鈾的純度已達到六十%,早已遠超出和平用途所需,且其庫存若再濃縮至武器級的九十%,即足以製造多達十枚核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指出,伊朗違反其在核協議下的義務。如今又傳出,這些六十%濃縮鈾的具體儲存位置竟下落不明,這本身就是危機。
更嚴重的是,伊朗政權不僅公開威脅要消滅以色列,還透過支持真主黨、胡塞武裝組織等代理人,在中東發揮極具破壞性的影響力。在此情況下,若放任這樣一個政權逼近核武門檻,而不做出任何反應,怎能被視為負責任或符合現實的選擇?
有些人說,這次攻擊反而會讓伊朗更積極尋求核武。但這種說法是倒果為因,它的潛台詞是:報復的風險比讓一個揚言摧毀他國的政權擁有核武更可怕。這種想法不僅危險,在道德與戰略上也站不住腳。
嚇阻有時必須付諸行動,當外交努力已失靈、紅線遭跨越,情報顯示核能力不斷擴張時,無所作為絕不等於維護和平,反而形成姑息主義。真正該被追問的,不是採取行動以防止災難發生的國家,而是面對生存威脅仍主張袖手旁觀的那些人。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次事件提供一個重要訊號,即使政治上爭議極大,美國仍願動用軍事手段以保護盟友與防止戰略性威脅。對於外來軍事威脅日益升高的台灣而言,這種信號的份量不容小覷。台灣社會應關注的並非美國是否「太積極」,而是這種信念應該被理解且接納:和平往往不是靠讓步來維持,而是靠決心與清楚的紅線來維護。
(作者是淡大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自由時報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