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雙吳罷免案破功,幾乎宣告國民黨一事無成,甚至面臨「地動山搖」的存亡危機。公民為導正國會運作、反共護台,依「憲法」賦予的權利,自主發起罷免藍委;國民黨「以罷制罷」卻落得兵敗如山倒,除了在戰術上誤判形勢、踐踏法治而自食惡果,更是消費罷免民權的一場鬧劇。
大罷免三十一比○態勢日漸明朗,從國會擴權法案掀起青鳥運動,到總預算亂象引爆罷免烽火。國民黨非但不願面對錯誤,反將矛頭指向執政黨,無視自己挑起亂局的責任,從未理解這場由下而上的公民行動,秉持「賴給清德」的逃避態度。
觀察國民黨的罷綠策略,從一開始就充滿投機心態。有罷免案召集人不斷操弄罷免法規,聲稱突破連署門檻,跑到選委會打悲情牌。另有罷免案領銜人在連署截止前夕高掛通宵收件,連造冊時間都沒有,即使演不下去,也要在舞台上撐到最後一刻。譁眾取寵的行徑,只是競逐媒體曝光與政治紅利。
紙終究包不住火,國民黨在全台各地的黨務系統被查出集體造假,法院質疑藍營高層指示地方黨部抄名冊、偽造文書,甚至出現「亡靈大軍」,至今已數十名黨公職遭調查。藍營非但不自省,反而聚眾包圍檢調、嗆聲司法、強辯「政治迫害」。種種作弊的違法手段,讓罷免從公民行動墮落為民主法治的敗壞,就連台北市議會議長戴錫欽都要求自家政黨深自檢討。
國民黨長期以「恩庇侍從」維繫權力結構,早已與台灣民主社會脫節,以為施予小惠、挑起政黨對立就能弭平民怨。但是,罷免潮是一群理念相近、憤怒有據的公民,跨越政黨分歧的政治問責,這群人並非國民黨口中被動員的「邊緣人」或「福壽螺」。
國民黨在大罷免的領導危機與劍走偏鋒,黨主席朱立倫恐將面臨黨內逼宮與究責;但更應追究的是,國民黨失去做為最大在野黨應有的忠誠角色,對台灣民主造成傷害。若國民黨無法深刻改革,剔除紅統勢力,最後恐怕不只是國會生態的扭轉,而是與台灣民意的歷史性決裂。自由時報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