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大罷免第三階段即將拉開序幕,卅一席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危機。然而,補選投票的關鍵在於投票率,如何持續為選民的投票動機「保溫」,牽涉兩大變數:一是美國川普對等關稅談判進度等國際局勢;二是執政團隊表現、政策等。未來兩個多月,朝野與罷團的論述將對罷免態勢帶來交互影響。
國民黨、民眾黨去年起聯手推動國會擴權法案、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四大爭議法案,破壞憲政體制權力分立,再聯手封殺中央政府總預算、杯葛國防經費,更在程序上封殺國安修法,催生公民展開這場「反共護台」大罷免運動。不過,要如何催出投票率,對執政黨而言有內外部兩大變數。
內部因素方面,民進黨的施政表現牽涉到選民的投票意願,要讓更多中間選民認可這場公民行動,行政部門必須「減少扣分」,面對監察院秘書長李俊俋、教育部次長葉丙成近期風波,或是防疫物資整備、七天假等政策,執政黨如何應變突發性議題,都可能引發效應。李俊俋昨請辭的「止血」之舉,起碼避免爭議持續擴大。
除此之外,執政黨也面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美國總統川普四月祭出對等關稅政策,並祭出九十天緩衝期,意味著台美談判的成果可能會在七月出爐,時間點剛好落在第三階段投票前,一旦結果不盡如人意,恐將衝擊罷免行動進行;地緣政治方面,兩岸、烏俄戰爭、中東、南北韓的情勢變化,也都可能帶來影響。
前述的內外部因素,朝野政黨與罷免團體勢必各自提出論述說服選民;藍白挾人數優勢延長立法院會期,也是意圖在國會舞台繼續「丟議題」,製造民眾對執政黨的不滿。未來兩個多月,相關論述也將對罷免態勢帶來交互影響;儘管變數環環相扣,大罷免的成敗仍取決於最終的「民意向背」。自由時報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