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 10 月, 2024
Home政治評論號角響起:台灣和美國需要採取更多行動(吉耐獅)

號角響起:台灣和美國需要採取更多行動(吉耐獅)

Guermantes Lailari

九月二日,美國國防部負責戰略與軍力發展事務的前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以《美國和台灣必須改弦更張》(The U.S. and Taiwan Must Change Course)為題投書《華爾街日報》,捍衛他認為美國和台灣在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取台灣方面做得不夠的立場。柯伯吉當然是正確的:美國和台灣需要做得更多,否則中國將有如俄羅斯對付烏克蘭那樣,揮軍直搗台灣。

美國和台灣都沒有做好阻止戰爭爆發的適當準備。

《台灣關係法》對台承諾 美未落實

之所以如此,必須歸咎於美台兩國自一九九九年以來的當權政治人物和政策制定者,因為當時適逢中國崛起,同時大量投資人民解放軍擴張軍備。美國政府未能履行《台灣關係法》(TRA)的承諾,台灣也沒有落實自身的防禦要求。

美國沒有履行《台灣關係法》中與中國對台威脅相關的承諾。以下便是相關條文。

「第三條第一款:美國將使台灣能夠獲得數量足以使其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

「第二款:美國總統和國會將依據他們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遵照法定程序,來決定提供上述防衛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

「第三款:指示總統如遇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遭受威脅,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時,應迅速通知國會。總統和國會將依憲法程序,決定美國應付上述危險所應採取的適當行動。」

數十年來,基於各種原因,美國一直拒絕、拖延、取消或阻止台灣採購武器的訂單。所幸過去還有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荷蘭、新加坡、瑞士和英國等其他國家,填補了若干缺口。最近,在二○二三年和二○二四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中,美國提出的軍事訓練倡議也帶來有利成效。

其他相關的《台灣關係法》條文還包括:

第二條第二款:「(美國的政策是)表明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美國將切斷與北京的關係。然而,美國迄今從未公開威脅對中國揮出這記重拳。

第二條第二款繼續說道:「(美國的政策是)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中國至少從二○二一年以來,便持續進行脅迫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海軍、中國海警(CCG)和人民武裝力量海上民兵組織(PAFMM),不斷在台灣及其外島周邊,甚至針對美國的印太盟國,採取侵略性行動。

《台灣關係法》和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任何「諒解」(understandings),都是典型的附帶條件協議(contingent agreement)。具體而言,美國的立場是建立在中國不從事任何脅迫或侵略行為的基礎之上,更何況是訴諸「暴力」。諷刺的是,所謂「情事變更」(rebus sic stantibus)的法律原則,很適合用於此處。這個術語的意思是「情況有所變化」(change in circumstances),因此根據當時情境所達成的早期協議,已不再有效。更諷刺的是,這正是中國在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討論香港條約(即《中英聯合聲明》)時,用來對付英國的法律原則。

共軍威脅升級 台軍費應占GDP 5%

與此同時,台灣也需要對其國防展現更嚴肅的投入和關注。

不管是蓄意還是疏忽,歷屆台灣政府都沒有積極強化武裝部隊的戰力。例如,台灣的國防預算並未顯著增加,以應對威脅升級。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一直面臨中國入侵的威脅。一九七九年,台灣曾將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七.五八%投資於國防,但到了一九九九年,國防預算佔GDP的比例已降至三%以下。

一九九九年後,雖然歷屆政府都宣稱以GDP的三%為目標,但台灣的國防預算始終沒有達到這個比例。二○二四年,台灣的國防預算約為GDP的二.四五%,二○二五年也將維持類似比例,但實際金額會增加七.七%。

中國國防預算 24年來暴增15倍

在國防領域的實際資金投入方面,中國的國防預算,從一九九九年的二○五億美元(約為一九九九年台灣國防預算八十七億美元的兩倍),膨脹到二○二三年的二九六○億美元,是台灣二○二三年國防預算(一六六億美元)的十八倍。換句話說,在廿四年間,台灣的國防預算成長一倍,但中國的國防預算增加十五倍。

台灣應該效法被敵對的富裕鄰國團團包圍的以色列。以色列不斷投資鞏固國防,一九七五年一度高達其GDP的卅.四六%,二○二二年的低點也有四.五%。由於同時多線作戰,二○二三年以色列國防開支佔GDP的比例上升至五.三%,二○二四年將增至六.六%。

台灣和美國都辜負了對方。我們正深陷「令人關切的十年」(Decade of Concern)險境—即二○二○年至二○三○年間中國入侵台灣可能性大增的時期。自二○二一年以來,我不斷提出與柯伯吉相同的呼籲。然而,美國和台灣對於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始終猶豫不決。如果兩國政府能夠啟動富有創意的思考,許多行動都可以用來挫敗中共入侵台灣的計畫。

以下便是針對兩國政府的若干明確建議,應該立即實施,直到台灣和美國依照《台灣關係法》,恢復兩岸權力平衡為止。台灣和美國應為這些行動擬定一項成本分攤協議。

反制共機擾台 美戰機應越中線

美國應該大幅增加在台灣或其周邊地區的軍事資產。當美國國防部最近調派「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航空母艦前往中東,協助遏阻伊朗攻擊以色列時,美國應該在日本和菲律賓的前進基地部署若干戰鬥機中隊,以填補美國海軍航艦在當地維持多達九十架飛機的缺口。

美台兩國也應該在台灣或其周邊地區,與所有盟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例如,整合美國空軍轟炸機和美國空軍/陸戰隊/美國海軍戰鬥機的前進部署,並舉行聯合演習。

美台兩國應該制定並實施應對「灰色地帶」行動的策略,並藉由採取對等行動,反制解放軍/中共的侵略行為,例如讓美軍戰機跨越台灣海峽中線(戴維斯線),並視情況決定是否納入中華民國空軍戰機。

美國還應該在台灣沿岸的國際水域,永久部署海軍和海岸防衛隊(USCG)資產,例如配備神盾戰鬥系統(AEGIS)的船艦,以協助抗衡解放軍的飛彈威脅,並將退役的美國海軍戰艦移交海岸防衛隊使用,以應對中國海警船艦。

此外,美國應該將終端高空防禦系統(THAAD,薩德)部署到台灣,或至少部署到釣魚台(日本稱為尖閣諸島)和菲律賓北部島嶼,以強化台灣的飛彈防禦覆蓋範圍。

還有,美國應該協助台灣在東側興建潛艦基地,俾便為台灣的新造潛艦提供更多保護,並為盟國的潛艦提供保修服務。

如果有必要,美國也應該在關島、台灣或其周邊地區,以及其他地點部署核武器。一九五○年代中國多次威脅入侵台灣時,這項措施曾經發揮過嚇阻效果。

台灣每年應該將其GDP的至少五%編入預算,利用整體社會的韌性和抵抗策略,教育台灣人民做好戰爭準備。戰爭不僅僅是軍隊的責任。台灣的大量外匯儲備(截至二○二四年八月將近五八○○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五),可以協助資助這項計畫。

維持戰爭韌性 台灣應教育人民

與此同時,台灣應該每年召集約一八○萬名後備軍人,實施卅天至六十天的戰鬥訓練。目前每年僅針對少數後備軍人實施兩週訓練的規劃,已經明顯不足。台灣可以購買更多土地來興建後備軍人訓練場地,並大幅增加美國和其他盟國的軍事人員,參與訓練中華民國國軍,就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從二○一七年迄今對烏克蘭軍隊的培訓一樣。

台灣應該教導、訓練民眾如何在戰爭期間保持韌性,並演練如何抵抗解放軍入侵。例如,政府應該向全體成年人口推廣「抵抗作戰構想」(Resistance Operating Concept),並根據台灣的民主特質加以調整,從中學階段開始傳授。做好社區韌性準備(訓練、演習、武器熟悉、通信設備、糧食、飲水、衛生/醫藥和避難措施),將可避免台灣在解放軍攻擊期間崩潰。

台灣還應該生產和採購大量反艦武器(包括水雷)、飛彈防禦、防空、反潛和反無人機武器系統,並建立安全的儲存設施,才能在封鎖和/或入侵期間維持生存。

最後,台灣應該要求美國及其他國家,提供已除役或被淘汰的軍事設備,例如被E-2D汰換的日本E-2C空中預警機,或是美國海軍的報廢船艦。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其他國家,例如菲律賓也需要潛艦(日本可以轉讓其舊型潛艦)、E-2C預警機和其他武器系統。

讓我們做正確的事情—讓台灣免於中共的侵略。

台灣人民享受自由,但若犯下沒有積極遏制中共的戰略失誤,最終只會陷入類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惡夢。

讓我們恢復嚇阻。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已經為我們指出方向:「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作者吉耐獅為退役美國空軍外務官,專研反恐怖主義、非正規作戰、飛彈防禦與戰略。二○二二年獲選我國外交部「台灣獎助金」學人,二○二三年在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大學擔任駐點訪問學人,現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自由時報0914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