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陳建仁指示國防部,一個月內須組織完成籌設外部專家諮詢小組,並啟動後續對相關教職的培訓,同時編寫軍事人員、軍校生的教材與教案。
中華民國的國軍有兩件事尚未落實:一、宣傳可提升國軍自豪感的歷史二、陸軍與政治作戰的主體是在台灣。
目前的軍事史教育著重與日本的戰爭、國共戰爭,但這兩者都無法有效提升陸軍的自豪感,不論面對日本或解放軍,過程皆是節節敗退,若無珍珠港事件及美國參戰,日軍很可能獲勝,現今的軍校生不但聰明,也很容易找出歷史真相,這種故事無法說服他們;至於國共內戰就更甭提了,最後結果是失敗的。
但這並非要軍校取消這個領域的教育,戰史不論輸贏都應教育,也取消不了,欲尋覓更有利於國軍英勇事蹟敘述,尤有其必要性,最合適講述的歷史,莫過於二戰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部赴越南受降的始末,也就是中華民國陸軍的越南史。
中華民國陸軍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既合法且具正當性地佔領了越南首都,並同時面對來自越南及法國的三方角力,且介入越南內政並管理越南的鐵路交通。這段史實背後,凸顯的是我國陸軍對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執行帝國主義式的類殖民行動。
依此論述法則,位於桃園的陸軍司令部,繼承了同盟國中國戰區司令部的法統地位,且陸軍司令部已在台灣這塊國土立足,在歷史上,曾在越南獨立後進行長達一年的軍事佔領與託管,而越南和中華民國之間並無你死我活的主權爭議。
畢竟,國軍當前的使命旨在保護這座島國不被解放軍佔領,而非如七十年前要打贏日軍與解放軍,前者也更符合現在國軍的作戰方針。
政戰長期宣傳的敵我意識,向來在強調「敵人是誰」,卻沒有把「我是誰」給說清楚,但敵我意識的關鍵是自我民族主體的鞏固,軍事史牽涉國軍的民族軸心,民族自信建立是對外擴張的,韓國明知越戰是他們的軍事汙點,卻強化韓國參戰的宣傳,日本把以前對外拓殖的思維,轉換成自己的文化、經濟影響力,政戰也應著墨這段歷史,透過各種方法將它擴大宣傳並普及化。
(作者是越南語大學講師、中華民國陸軍越南史研究者)自由時報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