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13日對伊朗的精準攻擊,造成納坦茲、福爾多和伊斯法罕等多個地區主要核設施受損,但專家稱,並未波及鈾濃縮離心機所在的納坦茲地下區域,甚至未波及儲存近乎武器級核燃料的伊斯法罕燃料庫,這可能是以色列刻意為之,一來可能是擔心引發不可逆的核汙染,二來是判斷有能力迫使德黑蘭自動放棄鈾儲備。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14日向聯合國安理會表示,以色列對納坦茲的攻擊,已破壞地面區域的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地下區域則未受波及,但地下的鈾濃縮離心機仍可能因電力中斷而受損,目前設施內部存在放射性和化學汙染,但並未出現核外洩。不過,以色列空軍則聲稱,擊中納坦茲一個地下多層房間,其中設有離心機、電氣室和其他基礎設施。
《彭博》指出,只有威力最大的傳統彈藥,才能擊穿伊朗的鈾濃縮設施。納坦茲設施建於地下40多公尺深處,並由鋼筋混凝土外牆保護,研究人員推估外牆厚約8公尺,據信只有3萬磅的美國「巨型鑽地彈」(MOP)才能加以摧毀,但以色列並不擁有這種炸彈。無獨有偶,福爾多的鈾濃縮設施也建在山體內側,葛羅西最近一次造訪後推估,該核設施建於地下約半公里處。
《華盛頓郵報》引述多位防核擴散及伊朗議題專家指出,根據以、伊兩國的報告和聲明,以色列對伊朗納坦茲、福爾多等核設施的空襲,已破壞一些地面基礎設施,但似乎並未摧毀數千台深埋地下、用於濃縮近武器級鈾的離心機,也未摧毀已生產的數百磅鈾濃縮物,尚未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紐約時報》指出,以色列首波戰機、飛彈、無人機攻勢,似乎避開伊朗最有可能儲存近武器級核燃料的伊斯法罕城外一處大型建築群。以軍稍後聲明中則稱,第二波行動攻擊伊斯法罕,但並未鎖定燃料儲存庫,而是重點打擊將鈾氣轉化為金屬的實驗室,此為製造武器的最後階段之一。
密切關注伊朗核進度的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專家沃夫薩爾(Jon Wolfsthal)等外部專家認為,以色列避開轟炸伊斯法罕濃縮鈾儲存設施,是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這表明納坦雅胡可能擔心引發放射性事故。事實上,以色列過去對引發這類事故的風險高度敏感,包括1981年為了阻止伊拉克獲得核武,而轟炸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爐,也是在燃料投入使用前就先行採取行動。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以色列官員自認有能力阻止伊朗進一步將濃縮鈾庫存的純度,提煉至武器等級的90%。美國情報機構推估,按照伊朗目前擁有的濃縮鈾純度,這個過程可能只需數日或數週。自由時報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