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選出新任總統李在明後,外界關注對區域的影響,熟悉外交事務人士今指出,韓國同樣要面對中國威權擴張的挑戰,軍機軍艦挑釁程度,沒有比台海周邊來得輕鬆。這些會不會因為新的總統上任,北京就停止灰色地帶騷擾?放棄把黃海(韓國稱為西海)內海化的措施?這才是檢驗指標。
這位外交事務人士首先指出,撇開台灣或跟東京或與華府的關係,無關跟北京親善與否,朝鮮半島尤其是南韓,除北韓以外,還要面對中國眼前包括把「黃海內海化」的威權擴張的挑戰,軍機軍艦不時穿越識別區,甚至直接穿越離島的領空,挑釁程度沒有比台海周邊來得輕鬆。南韓國民要看的反而將是,這些會不會因為新的總統上任,北京就放棄把黃海(韓國稱為西海)內海化的措施?會不會停止軍機軍艦的灰色地帶騷擾?這才是挑戰本身,和檢驗指標。
其次,熟悉外交事務人士認為,經濟上自從韓國與中國有自由貿易協定後,對中國的貿易,韓國反而從18年的500多億美元順差,變成現在的連年逆差擴大,企業因為在中國獲利持續走壞,而陸續出走或減少投資,但因為擴大全球部署或調整產業政策的節奏比起日台都慢,總體經濟甚至是高科技的競爭能量也因此持續減緩。新總統上任,這樣的問題將會因為跟北京的關係比過去好而獲得解決?國際高科技供應體系加速重組整合的過程中,新總統因為對北京的關係,要在這個新的體系裡繼續佔有位置,還是選擇讓北京感覺舒服的位置?這又是另外一個挑戰。
最後,這位外交事務人士強調,台灣過去幾年的經驗,特別是在高科技等領域上累積出不錯的能量和取得競爭優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清楚的定位自己在全球體系中的角色。和北京走得更近,無論政治上或經濟上,顯然都沒有替過去幾年來的韓國經濟帶來好處時,那接下來的政策要不要調整?相信更是所有韓國國民的關注。
該人士並總結說,與其看個別領導者的政策指向,不如看當下包括台韓以及區域間大家共同面對的總體政經情勢,然後回過頭來看各自或共同的挑戰,以此前瞻接下來彼此間關係該如何推進會更為聚焦。所以,若說南韓新總統上任對台灣或對印太將帶來什麼、在會不會有新的政策帶來影響之前,南韓國民應該在等他以上這三個答案。自由時報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