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觀點》週刊7月30日刊登由專欄作家巴維雷茲(Nicolas Baverez)撰寫的評論「中國,正倒退向專制自足的大躍進」,評論指出由於對習近平強加的國家主義和毛澤東路線的分歧,中共三中全會延至今年7月才舉行,會期間審議了中國的經濟情勢,並確認了安全的絕對優先地位和自給自足的經濟戰略,這與1978年鄧小平領導下做出的有利於市場和開放的選擇背道而馳,並證實了中國經濟的急劇放緩。
評論說,中國官方公布的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4.7%,但實際上已降至3%以下。科技業在被中共當局接管後陷入停滯,阿里巴巴及其創始人馬雲受到的打壓就是1個象徵。儘管中國已解封疫情,但已大受影響的消費又下降了2%;失業率急劇上升,尤其是每年有逾千萬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富裕的中國人正在逃離這個國家;面對北京引發的重大地緣政治風險,外國資本也正在大規模撤離。
中國的重商主義模式正處於爆裂的邊緣。投資優先於消費,造成了巨大的工業產能過剩,中央和地方政府為此提供了大量補貼,即便是地方政府負債累累,有些甚至無法定期支付公務員工資。
由於國內需求疲軟,過剩產品只能透過出口找到銷路,而出口又有系統性補貼政策的支持,導致對外貿易順差龐大,6月高達990億美元。然而,中國產品傾銷全球正在激起西方和南方國家的保護主義浪潮。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經濟主要中心現在都在實施與中國脫鉤的原則,以懲罰中國的掠奪性做法,對其產品課徵關稅,甚至禁售。
文章說,習近平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他寄望於2049年中國躍升全球領導地位的主張、他在亞太地區的極端侵略性,以及為因應美國可能的制裁而展開的經貿戰等基礎之上。這種外交政策也正在對中國產生反效果。美國在驚覺後開始了工業復興,並重新確立了其在21世紀能源、數位和人工智慧、生技和健康、太空和武器等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中國與俄羅斯結盟,包括參加在白俄羅斯舉行的聯合演習,不僅有助於北約(NATO)重新啟動,還拉近了北約與亞洲民主國家的距離,亞洲民主國家參加了在華府舉行的北約成立75週年紀念活動。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激發了這個民主島嶼上的人民捍衛主權的熱情。中國對南海的霸權主張,加劇了與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沙群島的緊張關係,迫使中國政府再度採取更謹慎的態度。
文章指出,習近平尋求第3個任期,其實是為終身掌權鋪路,這使中國陷入了4重僵局。第1個僵局是人口問題。短短幾年間,出生人數從1600萬人降至800萬人。中國的勞動人口正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減少,在未來30年內將減少2億居民,將削弱經濟成長並嚴重影響公共財政。
其次,中國經濟、社會和金融陷入僵局,猶如中等收入國家遭逢的陷阱。中國拒絕將其經濟模式轉向國內市場。由於對中共政權的不信任、房地產市場崩盤和社會保障脆弱,消費佔中國GDP的比重已逼近40%的上限,而已開發國家則為70%。對工業、基礎設施和研究的投資效率越來越低,因為這些投資由國家控制,與市場脫節。在中國帶起的全球化崩潰後,中國出口正面臨保護主義壁壘的衝擊,公共和私人債務超過GDP的300%,資本外流急劇增速(2023年高達680億美元)。
第3個僵局是,自1978年以發展、財富和個人自由換取中共壟斷權力的社會契約破裂,導致當前的政治僵局。如今中國,高速成長和社會進步受阻,而老百姓則受制於無情的數位化這位老大哥的監控。這加劇了中國人民對其領導人的不信任,以及對習近平的不滿。
最後是戰略僵局。中國過早與美國展開對抗,讓美國重新佔了上風。中國與俄羅斯結盟征服了莫斯科,但代價是與西方決裂,而西方是中國出口的重要市場。北京又以肆無忌憚的帝國主義和軍備競賽在亞太地區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反抗,並加強了台灣的地位。加上作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中國出口產品對當地製造業的破壞和對重要資產的掠奪,正在激起南方國家的報復。
文章總結說,習近平選擇經濟戰手段來滿足他對權力的過度野心,從而摧毀了中國的「輝煌40年」模式和支持這個模式的全球化。他也挑動起美國和亞洲民主國家重整軍備,以勸阻北京不要進行軍事冒險。他對中國陷入的深重危機矢口否認,證明出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艾克頓勳爵(Lord Acton)的觀點「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是正確的。自由時報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