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6日結束中國行,為他近一年來第2次訪中,被視為雙方關係趨於穩定的最新跡象。然而,《美國之音》(VOA)引述分析指出,布林肯此行在重大議題上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只是讓美中關係從「急劇下滑」走向「穩步惡化」。
布林肯去年6月訪中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指美方有必要為美中關係惡化「深刻反思」,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向布林肯暗示中國的不滿,強調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誠的基礎上。
相較之下,習近平此次強調兩國應該「以和為貴、以穩為重」。王毅與布林肯會談5小時後,雙方也都形容談話具有實質性和建設性,中方這次沒再發表「肆意」、「嚴正」等立場強硬的措辭。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官員表現出更溫和的態度,顯示近幾個月來美中關係趨於穩定的跡象。然而,在這看似「穩定」的氣氛另一面,是兩國核心分歧愈來愈大,深層關係更趨惡化。在兩國關係並未暴跌之際,美國正在擴大反制中國的力道,尋求更加嚴厲的對中經濟關係,其中包括對半導體技術的管制。此外,拜登近日甫簽署對台灣等國的援助法案,且似乎正擬定制裁草案,準備切斷部分中國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
VOA直言,從台灣、南海緊張局勢,到美國科技管制、貿易爭端及烏俄戰爭等,美中兩國目前正面臨一系列重大分歧,似乎有愈來愈擴大之勢。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緣政治學者列奧尼(Zeno Leoni)解釋,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下,人們憂心東歐和中東的衝突會產生骨牌效應,並拖累美中俄三國,布林肯之行不太可能產生任何實際成果。
美國康乃爾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卡爾森(Allen Carlson)進一步認為,美中雙方都不想發生公開衝突,但彼此的利益差距仍然很大,中國可能自認足夠強大,毋須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屈服美國。因此,雖然雙方都在談論合作,但北京和華府似乎都不願意(或無法)做出讓步,從而真正讓兩國關係更加穩固。自由時報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