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支持潛艦國造態度明確,且可望一次造完7艘後續艦。對此,軍事學者指出,賴清德此舉是表達對國造潛艦總量的支持,而細節的批次則是尊重國防部、台船專業管理,「這就是總統高度」。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總統僅就政策大政方針,即國造潛艦總量維持8艘進行表態,而分批次等執行細節就尊重國防部、台船的專業管理;此表態不僅滿足國防需求,也可帶動國防產業穩定發展,這是總統的高度。
蘇紫雲續指,對船廠來說,確保後續訂單可有效率地降低後續生產成本;他以日本做法舉例說明,國軍水下艦隊完整後,船廠還有後續維修業務,在總量8艘國造潛艦的情況下,4艘執行任務、2艘訓練、2艘維修,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兼代副執行長沈明室則指出,若首艘原型艦「海鯤號」設計與運作成功,就可以此構型為標準值,向他國洽談進口紅區裝備等其他設備、組件時,以7套為單位來進行談判,非指同時建造7艘後續鑑,也不是預算一次編足7艘。
沈明室強調,建造時程須按照台船量以及設備進口的數量與進度,而這份7艘後續鑑的合約,可讓台船難得建立的人才、經驗繼續充份發揮;另一方面,許多相關系統與平台也持續在更新發展,比如第2艘可規劃搭載發射潛射魚叉飛彈,但性能提升所造成的預算增加,還需獲得國會支持。
我國研製經國號戰鬥機的人才因產能空窗而被南韓「挖走」,賴清德表態7艘後續鑑的建造能否防止往事重演?沈明室進一步說明,台船若無第二艘訂單,留才恐怕成為難題。
沈明室也說,有了首艘原型艦的構型,未來的確可在相對短的時程內完成8艘潛艦戰力;蘇紫雲則進一步表示,8艘潛艦戰力可讓台灣形成同心圓防衛,由潛艦在遠海執行反制任務,形成「水下的機動堡壘」,封鎖巴士海峽並反制中共對台灣東岸的威脅,近海則由海軍濱海作戰指揮部用岸置反艦飛彈行程第二個防衛圈。自由時報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