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6 7 月, 2024
Home南加社區聚焦重新定位台灣 逾百學者及學生連三天研討會

聚焦重新定位台灣 逾百學者及學生連三天研討會

(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於6月22日(周四)至24日(周六)連續3天,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學生活動中心舉行年會,今年主題是「抵抗與韌性:重新定位台灣」(Resistance and Resilience: Repositioning Taiwan),會議規劃12場專題演講、圓桌討論、交流活動,以及一場全天候展出的裝置藝術和14場由投稿者組成的論文場次,逾百位專注研究台灣的學者及學生齊集一堂深入砌磋交流,成功為研究台灣擴展凝鍊找出重新定位的契機。

北美台灣研究年會是目前北美最大的台灣研究學術活動,當日,團隊成員包括海外台灣研究生和許多致力研究台灣問題的國際學生,以及新近畢業生。該會議不僅是台灣研究的學者和學生知識交流的定期論壇,也是對東亞地區及全球問題有興趣的研究人員,獲得動態交流和開闊學術視野的重要場合。

台灣研究題目多元範圍廣泛,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探討原住民權。(記者林蓮華攝)
駐洛杉磯經文處科技組長陳嘉元受邀致辭全力支持社會人文科學的發展。(記者林蓮華攝)

23日(周五)駐洛杉磯經文處科技組長陳嘉元受邀致辭,說明科技組主要推動台美科技交流合作,不只處理與科技相關之聯繫業務,其中社會人文科學也包含在內,支持相關研究合作計劃、協助人才延攬、持續建立轄區內專業學人及專家人才與國內互動聯繫、推動台美研究機構間合作研究並擴大合作範圍與項目等工作。這次研討會人才濟濟,希望協助海內外對台灣議題的研究,有更高階廣泛的方向討論,成就引領國際化的目標。

會長吳稚涵解釋今年主題「抵抗與韌性:重新定位台灣」的深意。(記者林蓮華攝)

會長吳稚涵介紹,北美台灣研究學會創立於1990年代,目前是28屆,主要使命是籌備舉辦每年的「北美台灣研究年會」,提供不同學科與研究區域之學者,針對與台灣相關的議題,進行國際交流與追求研究出版的學術對話空間;她說明:「本會受疫情影響延宕兩年,只能改為網路開會,去年在華盛頓DC實體舉辦,當地以智庫、政策聞名為特色,大家開心團聚熱烈討論;延續去年熱度,今年在加大爾灣分校舉辦,偏向以社會人文藝術為主。今年主題定為-抵抗與韌性:重新定位台灣,是有其深意。」

她解釋,烏俄戰爭為台灣帶來很大的啓發,尤其近年中國日益嚴重的威脅,所以台灣的抵抗,經過長期的變化,每段事件引發的變化都有質量的轉折,台灣承受中國長期的威脅,就得具備蔡總統強調的「靱性」;以往研究台灣的趨勢,都是從中國問題延伸,這場會議希望轉變不同視野,台灣研究不應只連結中國,希望可以改變台灣人民的觀念,面向海洋出發接軌國際,台灣也可以跟其他族群做連結,不再只受限元兩岸關係,反而可以找尋到更廣闊多元的議題,所以形塑「台灣研究」重新訂位台灣,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訂下主題後,開放投稿依主題方向來討論的論文,結果收到各地寄來的150多篇論文,最後甄選出約50篇論文展示,文內的觀點非常有建設性,足供未來「台灣研究」參考帶來新方向。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文主講台灣民防意識覺醒。(記者林蓮華攝)

專題演講者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文博士擅長跨越社會心理學及關注社會運動的領域,今次聚焦在台灣民防意識抬頭;他解釋,源於烏俄之戰,引起台灣人民有戰爭焦慮,民間的動能跑得比政府還快,尤其備戰組織的未雨綢繆;她舉例「黑熊學院」掀起的熱潮,課程從16-65歲的學員都有;這類的民防組織在台灣大約有10個,分為三類,第一、以戰爭來臨的框架所需的急難救護、資訊戰為主,像黑熊學院。第二、防災-災難其中一種就是戰爭,會停電、停水、沒有食物,如何在短時間內擴大後勤支援人力救災分配、引導人民去避難所,穩定軍心。第三、強化防衛能量-已退休的軍警和特種部隊為主,教導軍事化的資訊及訓練。

劉文認為民間組織最終還應該是由政府來接軌做後盾。畢竟真的戰爭發動後,軍人、義消及義警只有佔20%,那剩下的80 %怎麼辦?只能靠民防,越有強大的備戰能力,就越無懼戰爭。因為民間需求的聲量加大,蔡總統督促整合,把過去在內政部警政署下的民防部分提升,現在是全民防衛提升已推出第二本民防手冊可供下載,以備萬一。

劉文直言,戰爭就是一種滾動的過程,台灣內部對和平的定義也有差別,像是藍營、白營兩股勢力,認為和平等於不談戰爭,就綠營而言,備戰越強就等於和平的籌碼。可惜,這也容易被選舉誤導。針對主題的台灣重新定位,她認為非常重要,台灣問題是屬於國際問題,絕對不是兩岸關係的問題,一但侷限於兩岸,很多國家就以中國內政問題處理,中國得以正中下懷。

劉文心目中的台灣可以被國際關注討論的議題太多了,除了政治、還有民主、轉型正義、科技、經貿、原住民主權、性別平權等等,多元範圍無限寬廣。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楊淑媛認為把台灣安置在更寬廣的歷史脈絡中,研究議題變得多元豐富。(記者林蓮華攝)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楊淑媛博士從社會記憶與歷史意識,探討台灣人自我覺醒的民族意識,她以台灣原住民爭取原民自主權,談到台灣與南島民族文化、殖民宗教影響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專研台灣布農人與菲律賓Bugkalot(Ilongot)人;她認為把台灣研究拉遠放大安置在更寬廣的歷史脈絡中,不論是從人類學、民族學、殖民史、政治、文化、社會等各種層面,台灣都有其獨特性,與國際同質領域比較,充份能展現台灣研究的多樣性的潛力。

學者佘仁強(Kyle Shermuk )專研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的探討。(記者林蓮華攝)

講員密蘇里大學傳播系副教學教授岳心怡擅長以傳播現象切入分析網路生態背後的意識型態或文化意涵。這次她以過去時代背景形成台灣自我認同錯亂,直言台灣認同還在「形構」中;她舉例近期著作的研究,在網路生態即使只是一個哈日漫畫網站,但底下評論卻可以亂入批評哈日迷是媚日等激烈言詞,結果也激起一堆反批評者稱對方是傾中份子;所以即使是10多歲-60歲左右的漫畫網站,仍難逃到底該是抗拒中國或抗拒本土意識親中的爭論,這個現象反映了不只是政治選舉,連通俗文化台灣人在自我認同選項裡一直也在進行拔河比賽。

岳心怡觀察北美研究台灣的專家實在太少,過去都是關注中國、韓日東亞、或是亞洲議題,才略為提及台灣。近年台灣研究漸漸地受注意,台灣不屬於中國一部分、台灣不同於中國的研究氛圍略有起色。

所以,今年主題台灣不只要抗爭中國長期武力霸凌展現靱性,在文化、歷史、傳媒等層面也碰到同樣要的困境?她提及,台灣研究要怎麼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只能不停地努力挖掘,不停地發表論文,不停地出版新書傳播;我和劉文、蘇巧寧及4位香港傳播學者新作的一本書「Resistance in the Era of Nationalizisms-Performing in Taiwan and Hong Kong」(抵抗民族主義時代-台灣和香港的表現)就是希望大家能正視這樣的問題。

右起黑熊學院創辦人沈伯洋、知名智庫學者Thomas Shattuck 暢談中國資訊戰滲透手法。

連續三天的研討會,在吳稚涵會長帶著張詠瑛、廖唯傑、蔡惟安等團隊策劃,邀請許多知名學者包括探討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探討研究的佘仁強(Kyle Shermuk )、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主講「原獨」原住民正義、黑熊學院創辦人沈伯洋談中國滲透嚴重性、智庫基金會學者Thomas Shattuck等。

北美台灣研究年會近年一直試圖摸索努力提供想像台灣研究可以觸及的新視野。過去的台灣定位因為政治窒礙難行,現今是最佳時機重新從另一種框架思索台灣研究,甩脫中國沉重的包袱,希望台灣研究能悠游浩瀚的「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得以和不同領域或課題產生有趣的火花。每位講者的努力,都能讓國際重新認識台灣。

Facebook Comments Box
相關新聞
- Advertisment -

相關分類